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5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44
的确是伊尔62
我国民航初创时期(1949—1957年)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遗留在*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 都机场。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调整时期(1958—1965年)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
为了适应机型更新和发展国际通航需要,在此期间,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
曲折前进时期(1966—1976年)
在这一时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1年9月后,中国民航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将工作重点放在开辟远程国际航线上。到1976年底,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已发展到8条,通航里程达到41000公里,占通航里程总数的41%;国内航线增加到123条。
1971年,中国民航从苏联购买了5架伊尔—62飞机(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客机),1973年又从美国购买了10架波音—707型飞机,此外,还从英国购买了三叉戟客机和从苏联购买了安—24型客机。这样,中国民航各型运输飞机总数达到117架,能够较好地贯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经营方针。
我国至今没有量产所谓的自主喷气式客机
以前曾经有过运-10项目 不过下马了
最近的是C-919
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45
“三叉戟”客机(Trident)
“三叉戟”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中短程三发喷气式民航客机。中国在1970年代引进“三叉戟”客机,是“三叉戟”客机主要用户之一。
三叉戟客机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当高,主要是源于围绕三叉戟客机多次爆出“重大新闻”。其中最著名的是“9.13 事件”:1971年9月13日林 彪等人乘坐空军一架“三叉戟”飞机叛 逃,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 都 尔 罕地区坠毁。
中国购买的主要是“三叉戟”2E和“三叉戟”超级3B两种型号
参数:
长度 114英尺9in(34.98米)
翼展 98英尺(29.87米)
发动机 RB163-25MK512-5W(11,960lbs/53.2 kN)
燃油 6,400加仑(29,094升)
巡航速度 0.91马赫(966kph)
巡航高度 27,000英尺-36,000英尺(8,230米-10,970米)
航程 3840千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45
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发生产的喷气式客机是运-10。非常可惜的一个项目,试飞时曾多次成功起降空气稀薄、条件恶劣的高原机场,连当时的波音公司都公开表示运-10只比它们同时期的客机落后5到10年。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下马了。如果当时运-10项目得以继续运作并成功,那么运-20的首飞可能会早10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46
我国第一代正式投入民用航空的喷气式客机是苏联的伊尔62,1971年购入的,当时买了5架,全部装备中国民航
此后,在73年的时候,买了波音707和三叉戟
此前,民航用的飞机主要是毛子的伊尔14、伊尔18、子爵都是螺旋桨的
中国自制的第一代喷气式客机是Y10,后来下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