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们是如何称呼的,说明称呼语的使用受到何种因素的制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9 06: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2:34
言语交际的制约因素
言语交际都是有一定目的的,而且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所谓语境,是指语言环境。从广义上讲,语境包括与交际活动有关的一切因素,具体说来,它除了上下文之外,还包括交际对象、交际背景、交际场景、语体风格等等方面的因素。交际目的和这些语境因素对人们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都是起着制约作用的。
(一)交际目的
交际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或是陈明一种事理,希望对方明知;或是提出一种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或是表达一种请求,希望对方照办;或是抒发一种情感,希望引起共鸣。不同的交际目的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总是力求选用得体的话语来实现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1)“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一点好心,少赚一点吧。”
另外一位先生听得厌烦,把嘴里的香烟*掷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米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噜苏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
农民因为要求米行老板买下谷米,所以言词恳切,几乎是一种哀求的口气;而米行老板则并不想买下,所以言词生硬,甚至有点蛮横。双方的目的不同,在言词的使用上明显地表现出差异。
(二)交际对象
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对象。交际对象是具有各种个性特征的,如性别年龄、身分地位、生活环境、职业经历、思想性格、修养爱好、文化水平、社会心理、处境心情等等。这些个性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言语交际。
就发话人来说,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教师还是医生,社会地位是尊是卑,道德修养是高是低,生性温和还是脾气暴躁,待人诚恳还是对人虚伪,心情舒畅还是情绪抑郁,这些都会影响到发话人的话语表达,使发话人对语言形式作出不同的选择。作家个人言语风格的形成正是作家种种个性特征制约创作的结果。如赵树理长期生活在北方农村,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好,主张文艺要大众化,因此在创作上,他完全是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进行写作,这样就形成了他质朴平易、生动活泼的言语风格。冰心由于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留学美国又使她广泛接触了欧美文学,因此她作品的语言既发挥了白话文流利晓畅的特点,又继承了文言文凝炼简洁的优点,还吸收了欧美文学活泼清新的长处,从而形成了她自然典雅的言语风格。反过来,作家的这种个人言语风格形成之后,又会成为他文学创作上言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从受话人一方来说。同样,不同的受话人由于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对于言语的理解力和容受力必然会有差异,这就要求发话人在表达时要因人语异,要根据不同的受话人来选择他们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如对文化教养较高的上层知识分子讲话,就不妨书面语色彩浓些,可以选用一些典雅的词语和文言书面语句式;而对较少或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普通群众讲话,就应该用家常口语体,选用口语句式和通俗词语,不然就可能是无的放矢,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再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看。参与交际的双方在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因此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关系。双方关系的不同,同样也会制约着人们对于言语形式的选择。如果交际双方处于一种权势关系(如上下级关系)之中,双方地位悬殊,关系显得比较疏远,因而容易采用比较正式的语体;如果交际双方处于一种平等关系(如朋友关系)之中,没有地位差别,关系比较亲近,就可能采用比较随便的语体。例如,在许多语言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有通称和尊称两种形式,如法语中的tu和vous,德语中的和Sie,意大利语中的tu和Lei,汉语中的“你”和“您”。就一般而言,当双方处于权势关系时,权势较低的一方指称权势较高的一方,往往选用尊称形式,反之则往往选用通称形式。汉语就是遵循着这一代词的使用规则的。就是称谓词的使用也受到双方关系的制约。平辈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是可以互称名字的;但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要用亲属称谓,或以“姓+官名”来称呼。
(三)交际背景
交际背景是指言语交际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会给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带来深刻的影响,规范着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适合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话语形式。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尚谦让、讲礼貌的民族,把“谦以待人,虚以接物”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视为一种崇高的美德。体现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是以礼貌、谦虚为原则,并通过“让己受损,使人获益”的方式来表示对人的最大礼貌和尊重。比如,即使自己的书法非常漂亮,当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也会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你过奖了”;即使朋友的书法非常一般,也会夸奖一番“写得不错”;明明对对方的无礼心有不满,可嘴上会说“这没什么”,表现出几分大度和宽容。与中国人的崇尚谦让迥然不同,西方人自信坦率,实是求是。如果一位英国女学生受到老师的赞赏:“你的字写得真漂亮!”或者一位美国顾员受到顾主的表扬:“你工作得很出色!”那他们一定会高兴地回声说“谢谢!”毫不客气地领受老师的赞赏和顾主的表扬。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既然作出了成绩,就应该感到骄傲。
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特定的社会和时代必然会对人们的交际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相适应。如“文化大*”时期,语言运用深受当时的社会*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语体。在那时的报刊文章中,充满了“批、斗、*、造反”之类火药味极浓的词语,夹杂不少“简直是放屁!”“砸烂你的狗头!”之类的粗话、脏话。句式上,由于对“敌人”批判多,对群众号召多,相对地减少了叙述说理的成分,从而使得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下降,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频率上升。人们还大量直接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语录和诗词,并用黑体加以突出;有的甚至成段仿拟毛*语录。例如:
(1)理想和事业是你我的生命,我们两个人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恋爱、婚姻、家庭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共同*!”
(沙黾农《潜移默化》)
这是一位姑娘给她男朋友的回信中的两段。整封信几乎是仿拟毛*语录而成。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对人们运用语言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四)交际场景
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下进行的,交际进行的时间和地点、交际的场合和气氛、参与交际的人物等等场景因素,都会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就表达来说,谈论什么话题,采用何种说法,语气是轻是重,语意是曲是直,这些都需根据特定的场景来定。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也许最好,但在另外的场合对另外的人说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该换用另一种说法。比如,在进行案情调查时,办案人员若需请证人来问明情况,可以说“去把证人叫来”;但在法庭审理的场合,审判长要请证人出庭作证,如果也采用这种日常的说法,显然就不合适,而需采用法庭用语:“传证人到庭!”
善于交际的人,往往还能够巧妙地利用场景因素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话语形式,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在中英香港问题的第22轮会谈中,中方代表对英方代表说:
(2)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来的,那么就经历了三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这里,中方代表结合会谈的时间这一场景因素来选择话题,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含蓄地表达出我方收复香港主权的态度和决心,言辞恳切,意味深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人们的话语表达受到场景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进行话语理解时,同样也应考虑场景的因素,只有结合场景因素,才能对话语作出准确的理解。例如:
(3)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王愿坚《党费》)
例(3)女地下党员被抓走时所说的话,表面上是叮嘱“孩子”,实际上是叫躲藏在阁楼的游击队联络员不要意气用事,要为党的事业保存自己。但在当时的场合不能明说,而只能暗示,联络员也正是根据当时的情景领会她话语的真正含意的。
(五)语体风格
由于交际任务、交际对象、交际场景、交际方式等的不同,使得语言在使用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语体。语体对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也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如果是口语体,一般要求选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词,句式要简短灵活;如果是书卷体,就可以选用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词,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若写合同、决议,或者说明书、请示报告,要求用语简练平实,清楚准确,应多用陈述句,不宜使用比喻、夸张、借代、比拟等形象化的表达手段,也不宜使用双关、反语等表意含蓄、强烈的修辞方式;而写诗歌、散文,或者小说、戏剧,则要求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词语容许变通使用,句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喻、夸张、双关、反语等等更是常用的表达手段。例如:
(4)1986年5月4日至9月14日,实行全国夏时制,即把时间拨快1小时。在此期间,广播电台等报时单位报时,应将“北京时间”改称“北京夏令时”;国际间公务往来活动的时间记录,一律使用夏令时间;夜班岗位上的全体职工,应在5月4日凌晨2时把钟表拨到3时,其他所有不在夜班岗位的,可在5月3日就寝前把表拨快1小时;各公共场所包括建筑物上的钟表,应由各有关单位责成专人在5月4日凌晨2时把时针拨到3时。(《**公告》)
(5)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这是*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4)是一则*公告,语言平实精确,句式单纯;例(5)是一篇散文的结尾,当中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言辞铿锵,形象动人。两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言语特点,反映出不同的语体对于人们使用语言的约束。
人们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知识修养等的不同,因而在语言的运用上也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形成个人的言语风格。一个人的言语风格一旦形成,同样也会对言语交际产生制约,使他在选词用句以及表达手段的选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自己的言语风格保持一致。如赵树理在作品中总是选用通俗词语和常用句式,保持他质朴平易、生动活泼的言语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