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教学创新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17: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45
这篇《少儿舞蹈教学创新方法》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由此可见,导入技能起到了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曲径探幽的境界。
二、设置情感基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必须按着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例如:头、肩、腰、胯、膝、踝各关节的灵活性练习,各种脚的位置单一训练都是有其科学性的,是应该训练的。但如果让孩子按专业演员训练那样单一训练,他们就会觉得乏味,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训练效果不会好。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刺激及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于舞蹈课,也许有人会说,无需激发兴趣,其实并非如此,上舞蹈课和其它课一样,同样有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要不断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同样需要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舞蹈是时空艺术,也确有很多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细腻的韵味。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舞蹈课是情感课。因此,尽管有的教师同样是用规范的动作进行直观示范,尽量使用比较确切精美的授课语言来讲述舞蹈动作的要领,但教学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其原因就是没有注意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没有达到让学生愉快地学,生动活泼地学,课堂氛围显得枯燥。那么如果教师重视设置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教材的含蕴,使学生在练习舞蹈基本技能的活动时,充满有趣的自娱性和游戏性,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为了有效实施这种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结构,教学中,我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情况选用教材,设计了不同年级的训练项目和规格标准,自编了许多体现节奏有快有慢并溶合所学舞蹈动作的游戏及体现各民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和特点的小组合,配录了相应的旋律线条有起有伏、音乐情绪各异的曲目伴奏。每节课都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形体动作的“语汇”情景,诱发其产生相应情感,并依照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以及教学设备的条件创设情境,以渲染气氛,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从而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充分感受,并产生情感,进入主体角色地位,使之充实、满足,同时自然能够注意动作的谐调、准确,进而有表情地展现“儿童语言动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比如:我有意识地选择富有情趣的、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动作形象和音乐,把单一练习,组合在“小鸭子”、“小松树”、“友谊的花朵飘万香”的音乐中,使孩子们在欢快的境遇中感知藏族舞蹈的退踏步、东北秧歌的跳踢步的特点和解决学习节奏感及反映能力的培养,使原来的单一练习赋予感情的内涵,孩子们喜欢练习了。又如:把小跳步组合在“兰精灵”的音乐之中,使孩子们在愉快的自我感情的抒发中接受了舞蹈的训练,并且很快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再如:教学中我不拘泥一格,注意把握学生情感,*课堂环节。其中藏族踢踏小组合“开火车”。只有一个基本步贯穿始终。我先让孩子们边回忆火车运行有规律的节奏,“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边用小脚踩出节奏,然后拉起手来像一节节火车一样运行起来。再分别走多种队形上山、下坡、穿山洞等,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模仿火车有节奏的运行中,长到膝盖松驰的脚踏点,掌握藏族踢踏舞风格的基本要领,接着再找基本步的踏点OX XX,重拍时把脚抬起来。此外注意用生动的形象化的语言来启发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教黎族小组合“赶海去”时,我通过深悟“语境”,巧设情境诱发其情感的方式,来达到感染学生,使其爱学。赶海是在海边拾贝壳、捡海菜、这是居住在海边的孩子们乐于做的事,因为这既是游戏又是有收获的劳动,在这个组合中,并没有具体的拾贝壳、拣海菜等动作,而是表现他们在去赶海的路上急不可待的愉悦心情。因此,在教此组合时,我通过出示挂图、播放切合语境旋律的音乐的同时,先讲一个故事说明赶海的内容,让孩子们想象出,在画册上或银幕上看到辽阔无边的大海在落日余辉中的美丽形象,带着憧憬的心情来学。学习汉族小组合“小蝴蝶”时,动作简单,主要是踮起半脚尖轻盈地走碎步,我让学生们张开双臂模仿小蝴蝶舒展着斑谰多彩的翅膀,时而飞翔在万花丛中,时而滞留在花上吸吮花粉,让他们沉浸在美丽的想象中做动作,充分表现他们自己对大自然天真无邪的爱……这样的做法,均是让孩子们在松驰、愉快、饶有趣味的气氛中学,符合孩子们的天性,教学成效则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推动人们对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采取赞成或反对、追求或舍弃的态度。在舞蹈课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使之与教材所反映的“语境”产生情感共鸣,那么,知识技能的训练与趣味性处于和谐统一的境界,就把干巴巴地传授知识训导技术变为生动有趣、形象化的愉快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活动的系统,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间信息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信息交流的顺畅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信息交流的深刻程度又取决于教师的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信息的输出,又要重视接收学生获得知识的反馈;既要及时地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又要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反馈。
我认为,教学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要使整堂舞蹈课教学过程从基本动作到舞蹈组合训练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准确接收学生大量的反馈信息。接收反馈越及时、越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得就越全面、越深入,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有的放矢进行“点窍”提示,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帮助。例如:我在教学“女双手位”一课时,通过示范讲解后,使学生模仿理解,再由学生自行参照挂图自由练习,掌握动作规格。我及时进行察颜观色,力图借一斑而窥全貌,果然我发现有个别同学手臂动作僵直,眼神也不灵活,显然是没能掌握“眼随手动”的要领,随后我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进行检测:即播放一
段乐曲,让学生随音乐即兴想象表演形体动作,其中要把新课学过的“女双手位”穿插展现出来,结果有人由于动作不规范而显得拘谨,我立即进行“点拨”最后用分组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激励巩固,使之对本节学习的舞蹈动作进行强化训练,结果各组均获“优”。这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斯所说:“任何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查任务的成功或失败。”也就是说教师进行教学时,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各种反应,密切注视学生的神态变化,犹如从中看到教学效果的“晴雨表”,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程序,便于强化训练,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形成的教学状态,教师的主导使用表现在对教学过程实行科学的调节和控制,对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或把反馈提早到产生偏差之前,设置前馈练习,从而防患于未然;或延时反馈,促进学生再作深入思考分析。如:我在组织学生排练舞蹈《大山里的孩子》时,由于担任领舞的女孩对山村生活及山村人家境状况了解程度不深,缺少情感体验,不能恰当地把握“山妞”这个人物表情、动作,几经训导都不能令人满意。女孩急得躲在一旁,默不作声,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引导她感悟这个舞蹈的“语境”,也不忙于为她做示范,而是给她讲清山村生活及山村孩子渴望读书的“素材”情调,让她自己在情感的体验中捕捉具体动作的“基本语汇”。启发她想象家境贫困的孩子们要上学学习的心情,提示她要精心地照镜子练习表演的神态。之后,再对其进行悉心训练。结果上台演出相当成功,一举夺得省少儿舞蹈比赛一等奖。这使我体验到,延时反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也不乏优点。其实有的内容如果直接把学习的结果告诉给学生,显得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不够,其感知是肤浅的。教师在启发的过程中不必急于求成地“一槌定音”,而要循循善诱,舍得在此花时间,进行层层深入地分析和提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补充,这有利于调动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的认知中醒过来,获得知识的印象最深刻,保证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