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16: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05
从整体上来分析,“4V”营销组合理念不仅是典型的系统和社会营销论,即它既兼顾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兼顾资本家、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4V”营销的展开,可以培养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既可以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判断基准与“4V”营销组合论的关系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我国企业由“顾客导向(CI)”到“顾客满意(CS)”再到“顾客忠诚(CL)”的“3C”实践转变中得到应证。
从当前理论界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来看,核心竞争能力至少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能否拥有创新并以其持续不断的创新(含技术、管理与制度三大创新)形成并维持其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且难于为竞争对手所模仿;②能否以其独特性(或技术或产品或服务的单一面与多面共存等)形成完整的价值增值链与产业链,亦即企业的独特所在所具有的渗透力与扩展性;③能否长期稳定地给顾客进行价值提供,并带给顾客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与超值效用。显然,上述三个条件与“4V”营销组合理论中的四要素完全相关:第一个条件与“4V”中的“差异化”相对应,第二个条件正好与“功能弹性化”和“附加价值化”相关,第三个条件正是产生“共鸣”的核心基础。由此可见,“4V”营销组合理论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培养、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从企业营销的实践来看,要想培育和构造企业强大的核心能力,就必须实施顾客导向战略,即在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都迎合顾客的需求和时尚,亦即“顾客导向”。中国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在“顾客导向”上,已走过了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①导人CI树形象阶段。相对于计划经济的“国家本位论”意识,这向前迈了一大步,注重企业的自主经营、良好形象了。这大体上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时段。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尤其是制度创新的滞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力,可以说多数企业只顾及了外表的形象即“表象”,内在蕴含之“理念”不到位。人们开始感到,仅仅CI是远远不够的,尽管这其中亦强调了观念层面的“形象”。②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进而开始导入并迅速实践起“CS”(即顾客满意)。这使“顾客导向”的思维进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顾客满意度”如何作为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标准。应该说,相当一批家电企业跟了上来,它们不但讲CI,进而讲CS,以CS为导向了。由此,企业又向核心能力的本质内涵前进了一步。③1998年底至1999年初,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关于成功企业“三*宝”——“顾客忠诚度、员工满意度和品牌”被引入了中国。由此,中国的企业界、管理学界的人们开始获得了新的认识:核心能力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而后者之最高境界,体现在“顾客忠诚度”上,这是更高的标准,它要人们不但讲CI、CS,更进而要讲CL(顾客忠诚)。因此,那些领跑的企业家们,头脑更为清醒地认识到: CL即顾客忠诚度的高低,高忠诚顾客群的大小,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如从品牌视角上看,一个品牌在产品、技术、服务、价格等等方面都属第一,这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事情,而要永远保持这种“多个第一”的桂冠那是近乎奇迹的事情,其关键看顾客忠诚度如何。这比“顾客满意”更高一等,更上一个档次。
尽管目前,我国的多数企业做不到,甚至未曾想过要做到CL,他们多半还正艰难地跋涉在由CI向CS迈进的半山腰上。但我们必须看到CL,并以其为目标。因此,必须划清以CS作制高点同以CL作制高点的界限,立足核心能力提升,沿着顾客导向的路径向真正的制高点上冲刺,否则是没有出路的。当然,这决非说CI、CS不重要,事实上,3C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一个以CL而非CS更非CI为主导的核心能力系统。每一个想在市场上获胜的企业都必须以CL为主导,以整个CI一CS-CL这一3C为操作主线,不断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整个战略管理体系的再造与重构,才能真正培育和构造出自己卓越的核心能力体系。而以CL为制高点的营销展开,正是“4V”营销论的核心内涵,可以说“4V”营销论正是达成CL目标的具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