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19:1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8
一个叫“传奇”的孩子,一只神赐予的脚趾,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一段父爱真情,构成了这部《半音》。
提及脑瘫儿童,因为近年来媒体的大力宣传,我们都不陌生,而脑瘫儿童家庭的辛酸困苦也一直受到热心公益的人们的关注,特殊病患儿童题材也受到一批关注社会的新人导演的青睐,尤其是薛晓璐导演的*佳作《海洋天堂》,把一位即将离世的孤独症患儿父亲刻画的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与《海洋天堂》着重刻画孤独症患者家庭里细腻动人的父子情谊不同,《半音》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脑瘫患儿,其所表现的社会面也显然是更为广阔的:医生、*、地下通道歌手,甚至敏感的控制残疾人乞讨问题都有所涉及。
陈晓曦作为一个新导演,没有选择可以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商业片,而是根据社会新闻拍了这样一部现实写照的电影,无论成败、好坏,导演的诚意和勇气都足以为影片加分。
脑瘫儿,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容貌可能有缺陷,他们的世界很孤独,但无论你多么不完美,他不会放弃你,永远不会,他就是父亲。故事里的父亲贫穷,执着,还有一点憨憨的,在电影的开始部分,他独自照顾着儿子,我们以为又是母亲抛家弃子的老套故事,但当*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震惊。他居然为了不刺激到脆弱的妻子,隐瞒了儿子是脑瘫患儿的*,只是简单地告诉她孩子不在了就离开,选择了独自承担!他用他的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他用他的爱放了妻子一条生路。当老天爷把一个灾难降临在你头上时,要承担,需要勇气,要一个人承担,需要的是巨大的勇气。或许妻子因为他当年的离开受过伤,或许孩子因为母亲的重新出现产生了误会,或许有人会说什么都比不上一家人在一起,共度难关即使生活困难也是幸福的,但是父亲的善良我们依然会为之感动。 父亲关注的不仅仅是儿子的基本生活,难得的是,他关注儿子的精神世界。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十分难过,后来他发现儿子虽然智力一直是儿童状态,却在绘画方面具有天才,大江健三郎这颗悬着的心才能稍感欣慰。儿子会画画,总算有一技之长,将来自己不在了,他靠画画能生活,也不至于太寂寞。《半音》里的父亲努力地发现儿子的兴趣,想他能生活,想他不寂寞。上天总是公平的,他给你某一方面的缺陷,总会在另一方面补偿你。而音乐就是上天对儿子的补偿,儿子单纯的心里有一个肖邦,儿子的脚趾颤抖着按下琴键。一首家喻户晓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既是对妈妈的渴望,也是对这些年来既当妈又当爸的父亲的答谢。 然而生活中不仅仅有温情,所有的困难他们都要一起面对:同龄孩子的嘲笑,学琴的辛苦,拐骗,利用。生活中同样危机四伏。人的缺陷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当儿子被骗子拐走强制乞讨时,当父亲背着寻人的照片满城找寻儿子的踪迹时,观众不禁为主人公揪心。前文提到过,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社会切面是十分丰富的,儿子被拐骗的经历也因为两个表面凶悍实则内心柔软的骗子而多了一分传奇色彩。当被拘禁在小屋中时,儿子奏乐,一同乞讨的姑娘起舞,导演匠心独运没有用正面全景表示,而是将镜头对准墙上的剪影,使这个情节段落充满了浪漫的奇幻的色彩。
导演就是这样用镜头对准父子生活里的众生像的:父亲因为要照顾儿子丢了工作,只好带儿子拾荒生活,路遇拾荒老人,老人看了看孩子,将自己辛苦捡来的东西放到了父亲的车筐里,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台词,沉默的影像力量情绪满满。一开始嘲笑传奇学琴的年轻妈妈,为了一句承诺送琴给传奇。*小姐对在地下通道唱歌的弟弟恨铁不成钢,但看到弟弟对梦想的坚持和对脑瘫患者的善良之后,刀子嘴豆腐心的姐姐也终于对弟弟说出了那句深藏在心底的“加油”。怀着音乐梦想的反串歌手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却把宝贵的机会让给了有音乐天赋的传奇。这些情节设计,能让我们明晰地感受到导演那颗柔软的心。
当片尾传奇用脚趾奏响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情节被推向*,音乐在这里进行了变奏,与之前单纯稚嫩的弹奏不同,这次传奇技巧华丽,音乐流畅。改变的是弹琴的技巧,不变的是对爱的感动。传奇的音乐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见过爱的模样,听过爱的声音。充满爱的音乐最动听。
当然,作为新人新作,尤其是在《半音》这样音乐作为重要故事元素的电影中,90分钟的电影坚持用原创音乐足以证明音乐制作人的态度。虽然不能堪称完美,但却让影片的情感渲染更加真实,尽管个人并不喜欢过于悲伤、煽情的音乐,但对于该片却是画龙点睛,让观众直戳泪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在这个热闹非凡、大片云集的夏日,我看到了这部让我感受颇深、眼前一亮的影片---《半音》。影片讲述了一个坚毅孤苦的父亲,和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脑瘫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现实中真切存在的人物所创作,这样的选材足以引人深思。人物自身条件的约束谱写着他们充满荆棘的生存道路,坚强乐观的态度馈赠给他们生活希望,纯朴的父子情诠释着他们生活的苦与乐。影片所涵盖的这一切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无论是传奇被人贩诱拐还是与父亲争吵时的那一计耳光,还是拐卖团伙乍现的温柔一面,都着实营造出一种极具戏剧性的人生百态。
《半音》凭借深邃的故事性,就足以使观众们的眼眶湿润。这个故事集合了众多的催泪的因素:生存、亲情、绝望,以及那若有若无的希望。但是从情感体现中,导演却用一种明显的平实态度,影片中无论是面对拾荒者的怜悯、好心医生的帮助、拐卖团伙的称心交谈、善良“天使”小娟的细心照顾、还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姐姐以及勇敢追逐梦想的弟弟,他们都是一种社会群体力量,影片并没有把社会描绘得那么灰暗、冰冷,而是用爱唤醒人们,正是他们的出现让整部影片都充满了温馨。导演把众多事件都做了淡化处理,没有用电影技巧来控制观众的情绪,而是让观众完全凭借自己的观影感受对自己的情感判断做出了选择,我觉得这对于影片的公益主题和脑瘫儿童以及他们的亲人来说,这种平淡的关照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吧。
影片的立足点不是在讲述一种情,而是在诠释一种爱,为了不让爱妻知道孩子的实情,为了不让“传奇”责怪母亲,既当爹又当妈的老赵用“善意的谎言”瞒过了他们,父爱则团团包围在那令人心痛的20年里,然而命运使得谎言破碎,*公布于世缓解了一些可能存在的矛盾,让本就酸痛无奈的故事在一片和谐的背景下寻得了完美的结局。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多年未露面的妈妈回到了传奇身边,伴随着传奇的动情演奏,将父亲的伟大母亲的关怀以及传奇那被融化了的心,久久交织在一起……
其中让我感触极深的“我能和你的脚做朋友吗”这一句话,来自影片中的“肖邦”,看完影片的观众都知道,“肖邦”在影片中是被脑瘫患者“传奇”臆想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传奇”强大的内心体现,并非真实存在的。导演把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肖邦”,运用得是惟妙惟肖,可谓是给影片添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己”,他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挺身而出为我们加油鼓劲!同时影片也成功地让更多人的视角转向了弱势群体,我跟很多人一样,对他们还并不是很了解,但我想影片并不是让我们去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是告诉所有人,他们同样可以去学习,同样拥有爱!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去关爱这个群体,更是要我们懂得尊重他们。或许上天对他们有些许不公平,但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一样可以创造传奇!
在影片最后,伴着传奇的演奏,一家人激动的相拥入怀,这正是所有人看到的最朴素的亲情,我想每位观众都会被这份父爱所触动,这样伟大的爱,这样的不抛弃、不放弃,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这种父爱叫— —《半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9
影片所描述的最深的痛苦,是那个脑瘫儿的大脑是清醒的。
手脚无力,肢体歪斜,身体无法自控地发抖,舌头僵直,连说几个字也极为费力。但他的大脑是正常的,就是说,他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什么,知道外界是什么,知道自己不可拥有什么。惟其清醒,所以痛苦。
他拥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观,这是从电视、网络、书本上得来的一些财富。但是,当他产生社交的*,这种*因为身体局限而受到巨大压迫的时候,这财富只会给他带来痛苦,甚至他知晓得越多,痛苦便越大。
于是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生和死,存在与虚无、孤独与共处,且要与致命的抑郁症做抗争。
当生命活到这样的底线,要么越过“底线”,直接放弃。若不放弃,则会产生巨大的纯粹的反作用力,用至纯的想要活着的渴望将生命划出一道痕迹。
他全身上下唯一能自主控制的,是他的一根脚趾。
一根脚趾,能够做什么事?
能够在地上点点点。勉强能够写字。还有一种,是操作难度极大的——能够弹琴。
父亲带着十岁的他去乐器店,他初次接触琴键,便能弹成琴曲。这意味着他在无人教学的情况下,仅凭自己就对琴键音符拥有了准确的认识,可见他在之前、已经就幻想中的虚幻键盘练习了很久。
那个时候,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男孩子。一个气质干净、面带微笑的男孩子。
“他叫做肖邦,是我的朋友。”赵传奇在旁白中说。
这个朋友从小到大,对赵传奇不离不弃,一直温柔沉静。我们或许会单纯地认为,世界上毕竟还有这样的朋友,显得这个冷漠的世界还残存些许温柔。
但是当*大白,不得不令人回思。
“肖邦”这个朋友,是赵传奇从内心映射的、类似神灵的东西。
“肖邦”的存在,恐怕连父亲也不曾知晓。他不会将“肖邦”的存在诉诸于人,相反,越是幽闭于心,“肖邦”带给他的力量越是强大。
这虽令人震惊,却也令人悲哀。
之所以会有肖邦的存在,是因为赵传奇太孤独了。孤独得不得不从内心分化出一个宛如宗教的具有神之特征的朋友来陪伴自己。
从“肖邦”的形象中可看出赵传奇内心需求的映射。他孤独过甚、需要朋友、需要志同道合的同辈人和自己交流(最好专业水平比自己更高,起到良师益友的指引作用),他渴望得到公众社会的温暖关怀,想要得到更美好的东西。
“肖邦”几乎带给了他一切,对他造成巨大的疗愈。
故事的最后,赵传奇在一座舞台上进行了演出。
这是赵传奇的朋友给他的特别助益,那个时候,他从小分离的母亲也回到了他的身边。
“在那之后,‘肖邦’消失了。”
赵传奇在旁白中沉静地说。
因为从外界得到的温暖,必会冲淡内心“肖邦”的存在。他愿望的实现,必然使“肖邦”的形象减弱。
“肖邦”的消失,就像大病得愈的人,不再需要昂贵的赖以生存的药物。
舞台上表演之后的赵传奇,不再孤独,已收获朋友,还可能会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社会也会给他带去关注。这些会将他的内心填满,让他不再花那么大的精神力来疗愈自己。
“肖邦”虽好,但内心拥有“肖邦”的人,必然是不幸之人。
“肖邦”虽好,却愿“肖邦”永不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