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主动社交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9 19: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2:41
我们似乎正活在一个低社交的时代。
不知道跟别人说些什么,也没什么动力去结识新朋友。
觉得维持关系非常累、非常麻烦,交流或闲聊都特别费神,有那时间宁愿在家里刷刷剧、上上网。
以前,一个人待着会特别闷,就想跟朋友待在一起;现在,只想有些时间,能一个人静静发呆,不想动、不想说话、不想费劲去展现自己和交际……
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不妨开宗明义:人究竟需不需要社交?能否完全不需要社交而活着?
答案也非常简单:需要。不能。
我在 中讲到:心理学里有一个假说,叫做「社会大脑」:这个假说认为,人类的大脑会不断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调整自身,使其向着「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方向进化。
比如:2020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类跟有生命的对象互动时,大脑前额叶皮层中有一条通路会被激活;反之,跟无生命物体互动时,这一通路则保持静默。(Ninomiya et al., 2020)
这表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对「人类的反馈」更加敏感。
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类动物(猴子)的身上也同样存在。这说明:对于哺乳类动物而言,群居,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群居,是一件非常重要、值得专门开辟一个「功能」的事情。
因此,在大多数需求模型中,积极的社交反馈,都是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稳定性是并驾齐驱的。一旦缺乏,就会造成内部的平衡态失调。(Cacioppo J et al., 2014)
比如:2020 年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长时间缺乏跟其他人进行社交时,会在大脑中引起跟饥渴非常相似的反应,亦即焦虑、不安、恐慌,以及对有效的社交线索的渴求。(Livia Tomova et al., 2020)
所以,如果你长时间奔波在公司和家里的两点一线上,每天就是上班工作、下班宅家,缺乏有效的社交,那你实际上就是在「饿着」自己的大脑。
久而久之会怎么样呢?可能会导致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失调,从而导致更难自主地产生多巴胺,更需要依赖于外在的刺激和反馈 —— 亦即比如游戏、综艺、影视剧、信息流,亦即各种能够短期刺激的娱乐。
所以,有句话叫做「宅着宅着,人就废了」,也许是有一点道理的。
那么,不社交,真的就这么可怕吗?
其实也不是。我们应该把「不社交」分成两种:不想社交,跟不能社交。
前者是只需要轻度的社交,不希望把太多的时间、精力花在社交上,主动选择了「不社交」;而后者是存在社交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社交恐惧、社交焦虑),难以跟别人进行有效的社交,导致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