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皇权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9 16: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17:06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又是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呢?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元*后,建立明朝。元朝丞相权势过大的弊病,一直令朱元璋心有不安,明初的4任宰相也都没有善终的。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在位期间,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几乎一人垄断了朝政。1380年,一直有所忌讳的朱元璋以谋反罪杀了胡惟庸,并株连九族。至此,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进一步加强。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如此狠心地除掉开国功臣呢?宰相制度废除后,君主*又
是如何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呢?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内阁,权分六部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两则史料,看看朱元璋是为何如此坚决地废除宰相制度。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宰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由于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这个根本原因,以及胡惟庸骄恣擅权,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废丞相,权分六部。我们可以得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废除丞相后,国家政务如何处理?(丞相政务分割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结)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事实上兼任了丞相的职责,从而使君权与相权合而为一,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形成了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
2.设立内阁
可是宰相的废除似的全国大小政务都摆在了皇帝桌前,及时再勤政的朱元璋也深感力不从心,于是他设置内阁作为皇帝侍从顾问,协助处理政务。那么,内阁是否能替代宰相的职能呢?朱元璋不相信宰相,会信内阁吗?带着疑问,我们来一起了解下内阁的形成发展。 内阁的前身是朱元璋身边的殿阁大学士,主要是起到一个顾问的作用,并无实权。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将翰林院的*选为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再后来,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万历皇帝时期的张居正便是大权在握,并进行了著名的改革。(PPT展示以及票拟和朱批解释)
票拟: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供皇帝采纳。 批红: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本来是皇帝职权,后由宦官掌握,导致宦官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