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1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14
意思是:藏在竹林里的梅花没有人能看到,一夜清风,吹着梅花的香气飘过了石桥。
出自宋代姜夔的《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
原文: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译文:雪融化了一半,细草从沙土里露出了头,远远的吴宫,笼罩于冷烟之中。藏在竹林里的梅花没有人能看到,一夜清风,吹着梅花的香气飘过了石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除夜自石湖归茗溪》共十首,此处为第一首。该诗作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这年冬天,姜夔去石湖拜访范成大,除夕夜登舟赶回茗溪。时值岁末,腊尽春来,寒风料峭,梅香袭人。诗人孤舟往还,独坐舱中,一夜未眠。想到自己半世飘泊,布衣一生,困顿失意寄人篱下,不禁生发出种种人生的感喟,写下这组著名的诗篇。
诗词赏析
全诗重点写了梅花这一意象,夜色掩映,竹树掩映,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态,而是写了梅花的香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这两句写的是出发的情景:黄昏,暮色朦胧,积雪半消的岸上,一片片细草穿出沙地,倔强挺立,显出盎然生机。远远的吴宫,笼罩于冷烟之中,而归乡的河道,渺远迷茫,流畅自然,看似不经心,实则蕴含着诗人精巧的构思。
首先,这两句在方位上有个分工,上句写岸上,为近景:下句写水中,为远景。其次,讲究炼字,像“穿”字就恰当地表现了处于萌芽状态的细草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真切地透出春天的信息。第三,“吴宫”用得十分巧妙。石湖在春秋时代属吴地,吴王宫殿到南宋时早已不复存在,这里只是虚指。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由当时当地的建筑引起的联想。特拈出“吴宫”,是要使诗篇具有历史感,与上面诗题相呼应。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这两句也是写景。从感觉方面看,前两句主要是视觉,后两句有视觉,也有嗅觉,且以嗅觉为主。竹林为眼所见,梅花看不见,却通过气息让人感到它的存在。石桥眼可以看到,香味却只有嗅觉才能领略。这里“吹”字又用得很妙,它使人仿佛感到梅香随风阵阵袭入船舱,沁人肺腑。
宋代文人特爱梅、竹,视为自己品格的象征,姜羹也不例外,而且似乎特别喜爱竹边之梅。诗人除夕夜孤舟还家,联想到半生无为,心中多少是有些凄凉的。
作为组诗之首,诗人特选细草、梅、竹、石(桥)入诗,并特写了得大于失的情景:除夕之夜在外赶路,虽非所愿,却能最先感受到春意;未能与家人团聚,却有梅竹为伴;寒冷寂寞却饱享了一夜梅香,其寓意不言自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14
出自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追答褒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15
过石桥百年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