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3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7:41
玉佩饰在装饰作用与玉带饰是一致的。自古以来,人们对玉的喜爱有增无减,玉佩饰盛行于明清两代,清代玉佩尺寸较明代更大,造型一般呈委角椭圆状或方形,图案琢磨细致规整。清代中后期,牌形佩显得日益厚重粗笨,图案内容除继承明代传统外,还出现了戏剧人物、小说故事等。
玉石装饰品较多,品种比较齐全,有璧、环、璇玑、柄形器、管、珠、璜,以及大型结构复杂的组佩,是装饰品的新品种。而动物玉、玉饰有牛、鹿、虎、兔、熊、马、羊、鱼、鸽、鸟、鹰、蚕、龟、蝉、贝、龙、凤、龙凤合体、兽面和饕餮等。
鹿是西周动物形玉雕中最具特色的形象,主要见于陕西宝鸡国墓地、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等处,绝大部分为浮雕,也有少量圆雕作品,一般放置于死者胸、腹部。玉鹿有雌雄、大小之分。
玉虎主要见于陕西宝鸡国墓地,放置于死者*,均为浮雕,形态生动*真,与商代后期玉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玉蚕比较常见,主要用于玉串饰和玉组佩之中,绝大多数是圆雕作品,首尾分节,5节~10节不等,以6节者最为常见。蚕体多作钩形或弧形,雕琢精细。
西周装饰玉器中的玉雕动物品种丰富,有玉蝉、玉兔、玉羊、玉龙等。有立体的也有片状的,纹饰多以阴线雕刻,造型别致,制作巧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8:59
玉佩饰,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玉佩器,最为多样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类,既然是佩戴在身上的玉饰,就要符合两个起码的条件:第一是器型不能太大;第二是要有穿孔,可系绳穿挂。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红山文化大玉龙,虽有穿孔,但因型体较粗大,应不是佩戴在人身体上的装饰物,而是图腾崇拜或祭祀用品。
明代玉器,特别是早期的佩玉,构图简练,线条流畅,雕刻刀法圆熟,如明早期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的金扣镂空云龙玉带铸,及洪武二十二年朱檀墓出土的金镶白玉灵芝纹带板等,虽带有宋元遗风,但仍是明初玉佩饰中的佼佼者。明代中期,有了明显的风格变化,线条的运用趋于工细,构图较严整,刀法略显织巧快利,棱角较明显,不善藏锋。晚期嘉靖以后,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大型立体器皿增多,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明以前琢玉史上罕见的成就。明玉碾琢的基本特征包括玉料表面油润闪亮的玻璃光泽,图案轮廓线多采取平行抛光法,镂空透雕处理图案层次,部分作品保留管钻痕迹,回纹和“卐”字纹的装饰特点等。明代雕工粗犷、刚劲,但往往忽视了细部的琢制,雕刻的技术不拘小节,磨制时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两侧,细部处理比较草率,故有粗大明之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20:34
玉佩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中国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兴盛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民间用玉也较前朝为盛,大量出现各种玉佩饰,玉用器。两宋玉器承袭两宋画风,通常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文人情趣甚浓。佩饰分为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内廷专设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介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