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什么是最佳补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5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19
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选食:粳米、籼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萝、荔枝、桂圆等水果。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将牛肉适量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有益气止渴、强筋壮骨、滋养脾胃功效。阳气不足的老人,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就是这个道理。
=============================
女性冬季如何进补?
中国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俗。冬至已过,家家户户的冬令进补又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怎样才能科学进补?进补为什么要因人而异?女性如何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及生理特点科学进补,许多人知之甚少。
冬季如何进补----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事实上,冬令进补首先要“会补”,这就需要掌握女性科学进补的秘笈。专家开出的“方子”是把握好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药补不如食补
专家提醒:冬令进补与其服用大量补品,不如先从食补开始。而女性在食补中又可根据不同的体质,分为4种不同的食补方法:
平补:指不论健康人或病人都可以食用,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的食物,如谷类、豆类、乳类、水果和蔬菜等。这类食品性能平和,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病人均可食用。
温补:指食性温热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以及葱姜辛辣之品等。冬令怕冷的女性常吃这类食品可帮助改善怕冷的感觉,从而增强体质。
清补:指食性寒凉的食物,如梨、生藕、芹菜、百合、绿豆、黄瓜、甲鱼、螺蛳等,有清火作用。
温散:指性味辛热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这类食物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一位内科专家介绍说,进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
民以食为天,而食的本质是营养,到了冬天,正是宜于进补的时节。在外面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喝上一碗滋味鲜香、营养丰富的汤,感觉真是不一样。然而,要使喝汤真正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增强健康的作用,在汤的制作和饮用时一定要注重科学,做到“八要”
关键词二:冬令进补要遵医嘱
专家指出,女性冬令进补一定要讲究科学,要因人而异、听从医嘱。因为在专业越分越细的时代,只有专业的医师,专业的技术,专业的设备,才能为广大女性祛除病痛,增进健康。
关键词三:进补要因人而异
秋冬进补并非人人皆宜
女性冬令进补要做到事半功倍,关键在于针对不同体质,有的放矢:
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和经常操作电脑的女性
常见症状:眼睛疲劳干燥。
进补提示:各种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经常食用,有益于眼睛,但血脂及胆固醇偏高女性应少食或不食。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每周吃3根胡萝卜,即可保持体内维生素a的日常含量,此外,红薯、橘子、柚、柿子的维生素a含量也较高。乳、蛋类食品:如牛奶以及鸡蛋、鸭蛋、鸽蛋等,其中,蛋黄内维生素a含量比较丰富。枸杞子:富含丰富的胡萝卜素,是补眼佳品,冬令以泡茶饮用为宜。
长期熬夜工作的女性
常见症状:疲劳不堪、工作效率降低、记忆力衰退。
进补提示:鱼类:其中鳕鱼、沙丁鱼、对大脑细胞特别是脑神经传导、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牛奶、酸奶:富含蛋白质,对人体补脑有益。含维生素b族、c及氨基酸等,含脂量达40%以上。其中的不饱和亚油酸、卵磷脂、亚麻酸是人体大脑的结构材料。麦类、小米、玉米:含蛋白、脂肪、钙、铁、维生素b1,能预防神经衰弱,其植物纤维可促进大脑微循环畅通。水果:橘、柚、柑、橙、柠檬等水果为碱性食物,经常食用有利于消除大脑的酸性代谢产物。
女性面色萎黄、唇舌淡白
常见症状: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手足发麻以及月经期延期。
进补提示: 羊肉:羊肉性味甘温,益气补虚。
冬至节日的资料
一、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天文学家将圆天分为三百六十度,作为一年时间的分配,自春分起,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阳历而论,每年的冬至约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农民历解释冬至的自然现象:「斗指戊,斯时因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也最长。」
冬至这一天,对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太阳东偏南(篇离角度最大)升起,当天正午的太阳的高度角最低约约只有48度,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所以也叫「最长的一夜」。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白天就慢慢地变长起来,太阳高度角也逐渐变大。所以在时序的转进中,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冬至成为重要的节日,民间称为「冬节」。
冬节周代已有,自汉以来,冬节更为隆重「唐书」载:「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唐代以与新年并重,所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到了宋代民间更为热烈庆祝,杭州市区休假三日来欢度冬节。
二、相关习俗
(一)敬神明
冬节一早,煮甜汤圆,先在大厅敬供神明与祖先。
(二)拜祖先和祭祖
中午时备酒菜,先祭祖先,然后全家聚餐,欢度冬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三)吃甜圆仔添岁
祭祀神明、祖先完毕一家人吃圆仔,全家团圆而食,叫做「添岁」,即古所谓「亚岁」。清代「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者,节略如元旦。」
民间在冬节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在节前夕全家大小一起来搓汤圆,有红的,也有白的,小朋友们则用米粉塑造的家饲如鸡、狗、猪等等,俗称「做鸡母狗仔。」
(四)饷耗
在乡下祭拜结束后,会将汤团黏一、二个在门户器物之上,即所谓「饷耗」。高拱乾修「台湾府志」中的记录有「门扉器物,各黏一丸,谓之饷耗。」这虽是清代的习俗,但却仍存留在我们民间的社会里。
(五)补冬
在王诗琅所编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如下:「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龙眼乾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於身体特别有益。」现代人到冬天常见街上有「红面蕃鸭」、「姜母鸭」和各式各样的「羊肉炉」(土羊肉或洋羊肉,台湾式或外国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补品,一般人繁忙,没时间炖煮,方便大家进补啊!这些补品都是较烈(热)的食品,不宜吃太多,会造成流鼻血。
三、相关语言教材
(一)语词
冬节(至)
补冬
吃圆仔
加一岁
红圆仔
白圆仔
咸圆仔
祖庙祭祖
姜母鸭
乌(黑)枣鸡
(二)语句
1.冬节圆一吃又各多一岁。
2.冬至阴,遍地像黄金。
3.古早人很重视冬节,现代人拢不注重。
4.冬节时日时最短,暗时最长。
5.乌(黑)枣炖鸡,姜母鸭拢是常吃的补品。
四、建议教学活动
(一)认识冬至的节庆习俗。
由小朋友搜集有关冬至的习俗,做口头报告。
(二)搓汤圆
可以在教室搓汤圆,然后煮了吃。
1.材料:糯米粉或压乾的糯米浆
2.做法:
(1)取一块糯米团放到开水里煮熟,然后和到乾糯米块中,经过搓揉成团。
(2)将糯米团成几大块,然后捏成小块,用手搓。
(3)搓好的汤圆放到开水里煮,浮起来即是熟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4:19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