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对抗契丹铁骑的终极武器“水长城”是什么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5 13: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6:41
“水长城”是什么样的?是北宋对抗契丹武士的终极兵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宋初,宋太宗因两次北伐失败,未能收复十六州,导致北宋北部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天然屏障。但廖利用了可攻可守的地形。
契丹士兵可以驰骋在辽阔的河北平原上,北宋首都开封没有任何防御的危险。辽兵一旦过黄河,可以直接威胁开封的安全。
所以对于北宋来说,河北的防御迫在眉睫。范仲淹曾说:“攻军之国策,北为最大。”包拯曾说:“河北乃国之根本,存亡系于此。”
虽然宋和辽签订了“快乐联盟”,但他们之间几乎没有战争。然而,想象一份合同可以保护环境和人民是天真的。
因此,北宋驻守河北的军队并没有懈怠备战。其驻军甚至常年保持在2万至30万人以上。此外,北宋在冀东没有防御危险的地区修建了大量防御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水长城”的水防御系统,堪称对抗契丹武士的终极武器。
一、北宋边防战略思想的变化
为了了解北宋修建水长城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北宋边防思想的变迁过程。
公元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州、冀州等16州赐给契丹,以换取辽国的援助。从此契丹人来去自由,就像获得了中原王朝的钥匙一样。
柴荣时进入周世宗后,曾一度收复两州三关之地。但由于柴荣的突然去世,北伐戛然而止。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实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把最难啃的骨头——契丹放在了最后。然而,对与辽作战仍持谨慎态度。他成立了一个“股票银行”,攒钱买下16个县。按照他的想法,如果救世失败,那就考虑军队去夺取它。
然而,他的弟弟宋太宗认为这纯粹是一厢情愿。赵光义曾说:“始皇帝生活在持续的焦虑和担忧之中。花一年的钱太多了。”
结果,宋太宗于979年和986年两次出兵北伐,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为了报复北宋,辽多次大规模南侵,直至双方签订《蜀源盟》停战。
《袁殊盟》的签订,不仅标志着北宋承认了辽占有岩云的合法性,也宣告了北宋*被动防御时代的到来。
其次,提出了“水长城”防御体系。
在古代,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防御就是建镇镇守。北宋无法依靠长城和岩云的高山进行防御,所以它不得不人工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
在冀辽交界地区,北宋不仅加强了城镇和要塞的建设以增强防御能力,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河湖和“水”。
宋太宗时期,宰相宋祁曾经向皇帝提出过这样两个设防方案:
1.掘开黄河大堤,让河水淹没河北,使之成为富庶之地,从而延缓契丹士兵的进攻,使中原免于后顾之忧。
2.放弃部分北方领土,在河北省沧州、定州、太行山之间修筑长城。
宋太宗听到这个观点,当即拒绝:“如果我们执意要建一条大河和一座长城,那我们就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让后人笑话。”。
显然,挖黄河大堤并用水加固可以
这时,河北警备司令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顺安村以西,开沂河浦口,引水入海。从东到西有300多英里,从北到南有50到70英里。可筑堤蓄水屯田助钥,防迷骑易。”
宋辽对峙时期,白沟河下游是两国的分界线。白沟河以南的白洋淀和文安洼线现在是沼泽洼地。
欧阳修说:“河北四面八方不到一千里。广信、顺安、雄州、霸州都是山塘,不准百姓耕种。”
因此,为了防止契丹士兵南下,他提出了这样的对策:从今天河北省满城县北山以西,经清苑、莱文、雄县、霸州等地,东至海口,连接大清河等几条支流和沿线30多处洼地,形成了长达450多公里的水防线。在此基础上,还会不断挖掘渠道,把池塘和沼泽连接成一个相互沟通的水系网络,就像“水长城”一样。
他从小随父亲程菊在河北打仗。他对河北的边防和水情地形非常熟悉。此外,他对契丹人的习性了如指掌:虽然擅长骑射和奔跑,但他们只适合直接进入平原地区,不需要学习水中搏击。由天然水网改造而成的“水长城”,犹如以一己之力攻敌。它的好处显而易见:
1.相对于宋祁挖黄河建长城的提议,只要把现有的河流、湖泊、沼泽挖出来,用几个堡垒连在一起,工程量相对较小。
2.在实践中也比较隐蔽,给辽人的印象是修水利、种田,而不是修工事,这样就不会受到敌人的*扰和破坏。
3.这些地区大多是盐碱地,不适合种植旱地作物。如果把被淹的土地转移,改种稻田,可以大规模开荒,补贴军用。
听了何的建议,喜出望外:“退守蓟原后,灭林灭胡。”当即批准,并任命何为河北屯田制,在各州驻军一万八千人,实施“水长城”建设工程。
第三,“水长城”的作用
1.军事成就
由于皇帝的大力支持,“水长城”工程于当年付诸实施。但一开始,“水长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于它仅建于北宋初期宝州东部的南沂水以东,宝州北部和西部尚未挖掘,只有驻军,是最适合契丹士兵出行的地方,为辽军南下留下了缺口。
果然,在修建“水长城”的第二年,辽军从这里三次入侵宋朝,横扫其军。
后来,鉴于这一军事隐患,再次向朝廷建议“水长城”继续向西挖,直到西山,堵住辽军南下的唯一道路。
最后,北宋完成了“水长城”,西起西塘坡,东至古泥海口,绵延近千里,横跨七个军事国家。
沿着水长城,有19条河流和30个湖泊。全线分为八个部分,包括26个堡垒,125个军用仓库,3000多名士兵和100多艘巡逻艇。这对不善于用水作战的辽兵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水长城”的存在,与河北、辽国接壤的诸军国都很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它们之间隔着水系,这大大减少了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据《宋史》年的记载,自988年至995年开凿“水长城”以来,契丹五次入侵,宋军五战三胜。
在宋真宗年间,辽军入侵更加严重。从999年到1004年,辽军六次入侵,六战四胜。
即使到了最后
五代唐末至宋初,由于连年战乱,土地贫瘠,驻守河北的二三十万宋兵的粮食问题变得十分困难。北宋不得不依靠从南方向北方军事重镇运输粮食,给中部地区造成巨大损失。
在他的“水长城”建设计划中,他也明确提出了填海造地的思想。
在荒地上,宋军把每一片稻田都建成了一个正方形。所有的稻田都充满了水。在它的周围,挖掘了一条大约10英尺宽,几英尺深的沟渠。排列成交错比例的沟渠。其“深不可为舟,浅不可为徙”。狭窄的山脊上只能有几个步兵。
当时对北宋时期水长城的荒地总量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宋史河渠志》可以看出,宝州有大量的荒地,甚至有“每年两万四千多吨,其中宝州最多,超过一半”的记录
北宋元年,敬德还上书河北名将杨:“契丹若遇敌,定于荣军以东,命马村部署于石浦屯顺安军以西,以保屯田。朝廷给名将们发函,要求他们坚守这片荒地。由此可见,产量之高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结语:这部《水长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很少有人提及,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
作者认为“水长城”被忽视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在规模和形象上,它比不上雄伟的长城。随着其军事设施的废弃和破坏,很难将这些坑、塘、溪与宏伟的防御工事联系起来。
第二,“水长城”的修建,说到底是北宋在十六国失守等天灾之后的第二次选择。实际上是北宋妥协与安全及其内外防御的缩影。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的软弱,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所以“水长城”并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