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中萌芽成长】 萌芽成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5 00: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1:40
【摘 要】丹芙是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重要角色。她在故事中完成了成长的过程。从一个孤独自闭的孩子逐渐向坚强的独立女性发展。丹芙身上寄托了大量莫里森对于黑人女孩的思考。通过对丹芙这一形象的具体分析,我们能够窥见莫里森对黑人年轻女性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莫里森;丹芙;成长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塑造了众多的小说形象。在其最富盛名的小说《宠儿》(Beloved)中,除了以极端方式演绎母爱,爱得太过浓烈的塞丝;充满魔幻主义以及神秘主义色彩的“陌生女孩”宠儿;社区里形形色色的黑人群体之外,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值得我们关注。她就是塞丝的小女儿,差一点也死于那次杀戮的丹芙。
丹芙在文中具有最大的变化性,在她的身上能够窥见很多莫里森对未来的构想。对于整个故事而言,丹芙是不可或缺的讲述者,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亲历者,还是受益良多的成长者。她的这些诸多特性值得我们去逐层分析,逐个推敲。
一、一个孤独的自闭者
丹芙在整部小说中处于一种十分特别的地位。除了塞丝之外,她是唯一一个长期在蓝石路124号居住的人。年幼的丹芙曾走出过这所房子,她在琼斯女士那里得到关爱、知识和温暖。但是那个在她心中蛰伏已久的问题却彻底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于是丹芙迅速龟缩回到了124号的房子,并且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关上了那扇收听的窗。对于外界评论的恐惧,对于母亲行为的不理解以及缺乏亲人的关爱使得丹芙首先在生理上出现了缺失,她失聪了,而且是有选择的。随后她逐渐陷入一种孤独、自闭的状态中,每天与她相伴的除了那个在屋里无法无天的鬼魂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
由于人为(塞丝自身的骄傲与社区的隔阂)与非人为(124号所处的位置)的因素影响,丹芙的童年与少年是封闭的、隔绝于世的。这并不是说她缺乏相应的社会交际能力,而在于心理上的孤单,被*和同龄人疏离的那种孤寂的感觉。
二、一个索爱的幻想者
丹芙是一个缺失父爱的孩子。在她的成长环境中,不仅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就连男性也是缺失的。父亲的缺席以及母亲的忽视使得丹芙只能通过周围人的只言片语,为自己塑造一个理想的父亲形象。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家庭悲剧的催化剂。试想,如果勤恳的黑尔按计划与塞丝、贝比团聚,便也不会有杀婴、出逃等等事件。成长环境中父亲的缺失,极易使得孩子缺乏可靠的支柱,没有安全感,使得儿童容易陷入恐慌、孤独和自闭的状态中去。
对于父爱、母爱、亲情的极度渴求使得丹芙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宠儿。她不断讲述那些有关于自己的故事,试图吸引宠儿的注意,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确定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与宠儿那种夸张的,近乎*的对爱的所求不同,丹芙以一种安静的,甚至是卑微的方式在所求着塞丝给予的爱。塞丝枯竭的母爱让丹芙营养不良,让她变得虚弱、怯懦、胆小、孤独而自闭。在宠儿身上,丹芙寄托了姐妹之情,变相的母女之情,对自身价值的认定,对外界的向往,甚至是对“根”的寻找。
三、一个懦弱的保卫者
从丹芙记事开始,就一直有阴影在她内心徘徊。她总是会梦到塞丝在夜间上楼,将她点头割下。在宠儿出现在124号之时,丹芙确定自己第一眼就认出了她是谁。她给予了宠儿一种全然的爱,如同小女孩爱护自己心爱的洋娃娃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这个来历不明的年轻女子。她希望用这种爱代替宠儿对塞丝的渴求,将宠儿从那个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发作的理由中带离。这种呵护与丹芙对爱的依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需要所以珍视,因为珍视所以保护。
“她刚刚开始的,保护宠儿不受塞丝的危害的工作,变成了保护她妈妈不受宠儿的危害。现在,很显然,她妈妈这样下去是会死的,会离开她们两个的,到那时宠儿怎么办?”在塞丝为了照顾宠儿丢掉了工作,家中已经断粮之后,丹芙保卫的对象换成了自己的母亲。但从深层次来说,丹芙希望能拥有一个三个人的世界,她能够共享二者,并且承担起调和者的角色,求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丹芙与保罗·D那样的成年男性进行保护的姿态不同。保罗·D来到124号之后,使用最原始的、充满男性力量的暴力手段将盘踞在124号里的小鬼赶出屋子。而丹芙为了保护宠儿,却使用语言、故事、情感这样具有女性特点的柔软力量,而在挽救几乎要同归于尽的家时,使用的是社区的,群体性的力量。正是这种看似柔弱,怯懦、消极的力量,最终保住了塞丝的生命,赢取了丹芙自己的成长。
四、一个坚强的求生者
丹芙在发生转变之前,一直被视为一个懦弱孩子,但是她与生俱来带有一种魔力,一种求生的强烈愿望。当她尚在塞丝腹中之时,她便有一种潜在的求生意识。如果我们将丹芙视为新一代黑人的代表,这种强韧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莫里森本人对于黑人种族及文化延续的强烈期盼和自信。
在124号归于由饥饿带来的安静之时,丹芙意识到“所以,全靠她了,她必须迈出世界的边缘**,否则大家都会同归于尽。”对外面的世界,丹芙是万分恐惧的,她曾经受到过伤害,而且没有一个明确的求助对象。对未知社区的探索,对已知死亡结局的对待,心智年幼的丹芙必须做出抉择。最后,已经逝去的贝比的遗言给了丹芙勇气,她迈出了最重要的那一步。这一步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定,是对母女关系的重新评估,是对黑人社区的重新认识。在丹芙这一阶段的成长中,贝比以及秉持着贝比精神实质的黑人社区给予了女孩成长所需的养分。以琼斯女士为开端,社区里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帮助着丹芙,进而开始关注房子里的状况,试图将塞丝从“恶”中解救出来。
当塞丝试图袭击来接丹芙的鲍德温先生时,是丹芙第一个冲上去将塞丝*了。这与十八年前塞丝杀婴一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与女儿的力量完全倒置,杀戮变成了救赎,新的融合性的力量取代了旧的反抗性的力量。
五、总结
丹芙是莫里森笔下典型的黑人孩子形象。她由怯懦、封闭、孤独向独立、开放、合群的成长反映了莫里森本人对于黑人群体的希冀。丹芙虽然没有直接被奴隶制所钳制,但是她的生活却是与黑人求解放、求*、求独立的历程息息相关的。借由丹芙这个角色,莫里森试图探讨多方面的问题:后奴隶制背景下黑人孩子的成长,黑人家庭中的情感、伦理关系(尤其是单亲,多为母亲一方独自抚养孩子的家庭),黑人家庭与黑人社区的关系,黑人女孩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社会压力等等。如果宠儿代表了被损害、被侮辱的一代黑人女性,那么丹芙便是在成长、在改变的新一代女人女性。在文章的末尾,有鲍德温小姐想送丹芙去奥柏林学院这一细节,这到底是白人文化对新一代黑人的漂白,还是黑人融入白人的契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托妮·莫里森.宠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守仁 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田亚曼.托妮·莫里森小说——母爱与成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5]徐国伟.浅谈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7-59.
[6]叶珍.论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小女孩的人格*——《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与《宠儿》中的丹芙的比较[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1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