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5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仍,北方地区五代相继,南方地区诸国各据一方。纷乱的*格局之中,标识“王者所由受命也”的郊祀祭天礼却备受重视,被视为昭示政权统治正统性、合法性的重要方式。那么究竟谁为正统呢?我认为,中原五代相续为正统,而南方十国则因南唐承唐而为正统。
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大致前后相继的中原王朝,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皆以汴梁为都城。五代各政权建国称帝之初往往要举行皇帝祭天之礼,着意宣示其政权统治承天受命的正统地位。例如,开平元年(907)四月朱温建国称帝后,次年正月于西都洛阳举行了声势浩大、庄严隆重的祭天之礼,意在宣示后梁承天受命、替代李唐国祚的正统形象。同年十一月,朱温再次举行南郊告谢之礼。一年间两次亲赴洛阳南郊行礼,可见篡唐国祚而建的后梁政权对亲郊祭天以宣示自身正统的重视程度。后唐以“嗣唐帝位”为主旨,以接续李唐王朝而自命,以天下正统自居,遂更为重视可以宣示正统的皇帝祭天之礼。
朱温篡唐称帝改元开平之时,李克用父子拒绝承认其正统而犹自奉唐正朔,称天祐年号。及李存勖建国,先行升坛祭天然后即皇帝位,行礼可能仓促草率,着意突出其承天授命、嗣续李唐的正统地位和合法性的*用意却显露无疑。及同光元年十一月,灭掉朱梁大体统一北方以后,李存勖又立即下诏次月就要于洛阳郊坛亲行祭天之礼,此次祭天仪式严谨,朝献太微宫、享太庙、南郊祀天、御楼肆赦,完全照搬唐代皇帝祭天礼仪惯制而来,极力向天下渲染其已为李唐复仇并承续唐统的正统形象。或许也正是因此,时人对此礼赞许有加,史载:
“是日,风景和畅,人胥悦服。议者云,五十年来无此盛礼。”
与其说是对礼仪盛况的赞许,不如说是对其极力塑造的嗣兴唐朝的正统形象的接受和认可。
总的来说,五代时期的历史几乎背离了儒家的*理想。那么,将正统赋予何人,便成为传统史家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览古人著述,以五代相续为正统观念出发撰述的史书数量最众、影响最大。而且,将“五代”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称谓,本身就暗含着一种对于王朝更替正统的解释。而且,日后基本完成统一的北宋政权,就是在取代后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出于此种地理与*上的因缘,宋人在北宋初年修撰前代史时,便首先选择以五代为正统,将五代相续作为唐宋间历史演进的主线。
能够以偏安江淮小国而受人青睐并被奉为正统,南唐自有独特优势。第一、南唐去徐氏而恢复李唐,自称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后,改国号为唐,使其拥有了延续唐祚的身份;第二、处战乱之世,其文物昌盛、贤才汇聚,非他国能比。元代史家赵世延就称赞说:
“虽为小国,观其文物,当时诸国莫与之并。其贤才硕辅,固不逮蜀汉武侯,而张庭翰、刘仁赡、潘佑……文武才业,忠节声华,炳耀一时,有不可掩。”
第三、从与周边民族政权的交往来看,南唐常能维持华夏民族尊严与地位之不坠,正所谓:
“唐末契丹雄盛,虎视中原,晋汉之君,以臣子事之惟谨,顾乃独拳拳于江淮小国,聘使不绝……高丽亦岁贡方物,意者久服唐之恩信,尊唐余风,以唐犹未亡邪?”
第四、从历史经验与先例来看,南唐承唐颇类似于蜀汉之继汉,东晋之继晋。尤其至宋室南迁,不再占据中原,对于南宋人而言,以南唐为正更有利于维护本朝政权的正统地位。
综上所述,李唐亡国,天下大乱,引发正统之争。篡唐而立的后梁政权以皇帝郊祀祭天宣示其正统地位,其他称帝建国者亦纷纷通过祭天礼仪宣布自己的正统性。后代史家也以五代正统相续为线,著述立史。而南方十国的正统之争则以南唐为最后的胜利者。
当然,“何为正统”这一问题也会因“正统观念”的不同而随以更动,正统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不同的正统阐释。在宋至清900余年间,史家对于唐宋间历史之正统的认同与解释可谓臻于极致,随之而来的便是这段历史不断得到重撰。这也是中国史学演进的重要方式,既展现了传统史学精神的绵延不绝,也凸显出正统观在推动史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5
正统,说白了就是各个政权给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找各种各样的说法罢了。很多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都会号称自己是正统。我把五代十国各自所谓的“正统”列一下,看看就好,我们作为现代人,何必要去承认究竟哪家算是真正的正统呢?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杨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并不是所有人都号称自己是正统。其中有十一家称帝,四家最终只是称王。所以,四家称王的也就谈不上正统理由了。十一家称帝的“正统”理由如下:
后梁:唐朝“禅让”。
唐朝末年,经历黄巢之乱,军阀割据进一步加剧。朱温与李克用是最大两大军阀,互相攻击。最后朱温利用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受崔胤之托入朝支援,借机把持朝政,劫走唐昭宗迁都洛阳,毒杀唐昭宗,另立唐哀帝,*迫其禅让(不久后也将其杀死),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所以后梁的所谓“正统”就是得到了唐朝的“合法”禅让。当然了,古来多少乱臣贼子都是用这招夺天下。所谓的“合法”正统,其实就是他谋朝篡位的证据。
后唐:唐朝“宗亲”身份和灭梁为唐朝报仇。
朱温建立后梁后,晋王李克用为朱温死敌,拒不承认其地位。后来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位,大败梁军,自立为帝,国号唐,最终灭亡后梁。李存勖以唐为国号,因为他是唐朝“宗亲”,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家族本是沙陀族,只是其祖父朱邪赤心帮助唐朝作战有功,被赐姓李,改名李国昌,入了唐朝宗谱(之后因抗旨被剥夺),其父李克用又以平黄巢的战功恢复宗亲身份,并被封晋王。
所以,李存勖就用这个所谓的宗亲身份给自己的政权加上了唐国号。当然,他倒也确实灭后梁,为唐朝报了仇,不过他家跟唐朝实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以继承唐朝名义称帝还不是找个借口罢了。而之后李存勖还被李嗣源策动伶人杀死夺了皇位,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跟他们家也没血缘关系,跟唐朝就更没关系了。
后晋:契丹的承认。
如果说后梁至少“合法”,后唐至少名义上有宗亲关系,后晋则是真正的卑鄙无耻了。创始人石敬瑭也是沙陀族,本是后唐大将,也是李嗣源的女婿。与后唐末帝不和,起兵造反,被困后向契丹求救,割让燕云十六州,进而自立为帝,尊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也就是说他的“正统”要靠契丹的保护。同时,国号中的晋是李克用最早的封号,也是唐朝和后唐发源地。用这个国号显然是表达他自己才是正宗继承人,不承认后唐地位。但是,其割地*,自降身价的无耻行径,为千古唾骂。
后汉、北汉、南汉:跟汉朝强行扯关系。
五代的*后汉,还有十国中的南汉、北汉。他们国号都是汉,君主都姓刘(后汉创始人刘知远、南汉创始人刘陟、北汉创始人刘崇)。显然他们是想跟汉朝扯上关系,希望从汉朝那里找到自己的“正统”说辞。实际上呢,他们跟完全没关系。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他们是兄弟)都是沙陀族人,压根没有的事都不是汉人。冒姓刘,就是想让别人以为他们跟汉朝宗室有关系。
刘知远是后晋重臣,在后晋靠着契丹人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后,渐渐失去人心。他找准机会,积聚实力,最后后晋作茧自缚,反被契丹所灭,刘知远乘势而起,以光复中原的姿态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而刘崇是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继承哥哥衣钵,又以汉为国号称帝。而南汉,本是唐朝藩镇节度使,后来投靠朱温,获后梁册封为南海王,后自立为帝,最初国号大越,后来为了加强自己的所谓“正统性”,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后周: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
后周创始人郭威,本是后汉重臣,手握兵权,在后汉后期不得人心时乘机扩展势力,最终灭北汉自立。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比后汉还绝,居然找到了周朝的关系,说自己是周朝虢叔后裔,几千年前的事张口就来,反正死无对证。
南唐:杨吴“禅让”及号称自己是唐朝宗亲。
和后唐一样,南唐也是扯唐朝的关系。后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至少还确实被唐朝赐姓,有据可查,南唐就真靠一张嘴了。创始人李昪是个孤儿,本姓李,他父亲失踪于战乱,被十国之一杨吴奠基人杨行密收养,结果跟人家亲生儿子处不好关系,又被杨的重臣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
就用这个名字在杨吴做官,逐渐掌权,拥立杨溥称帝,独揽朝政,最终又*迫杨溥“禅让”,自立为帝,初国号大齐,后为了进一步强调“正统”,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实际上,唐朝已灭,他自己又是个孤儿,谁能证明他真是唐朝宗室?
前蜀:因为不承认后梁正统。
前蜀创始人王建本是唐朝西川节度使。朱温代唐称帝后,他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割据四川自立为帝。所以他的正统来源于否定后梁的正统,说白了,因为你不是正统可以做皇帝,所以我不承认你我就也可以做皇帝。
杨吴、后蜀:没什么理由,就是想称帝了。
杨吴、后蜀也都是割据政权,他们一开始只是称王,后来野心大了,也就称帝了。但是无论地域位置、皇位来历,都算不上正统,所以只能说就是那种“老子也想过过做皇帝的瘾”。
吴越、南楚、南平、闽国,只是割据一方,未称帝,谈不上正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6
五代十国那么多割据军阀,这些军阀既然搞割据,那么肯定都有称王称霸的野心,自然奉自家的政权为正朔,为此他们还相继发动战争相互攻伐吞并,但很可惜,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国实力势均力敌,所以并没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摧枯拉朽再造统一,反倒衍生出了许多自封的帝王将相。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6
五代十国也称为5代。这古代分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就是西蜀江南里南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因为后来澳洲的君主是汉族的人,而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杀头族人,他们大多见过于华北地区疆突又小后糖最大。所以一般都是以5代里边的后梁和后周为正统。后糖是从后期才开始是正统的。分区分正统的原因主要就是中国人的华裔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7
我觉得谁都不正统,当时全都是一群野心很大的人在乱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