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0 04:0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世界上无论男女对于美的普遍追求,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却是世界上所独一无二的一条主线,我们将其称为独具韵味的东方美。大约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妇女之间就流行开了一种名叫额黄的妆容,它是中国古代对于美追求极致的一个体现,就我们从小诵读诗词之中所记得的《木兰辞》之中就有着额黄的记载,虽是只言片语,但里面包含着是中国人一千三百年的民族记忆。
南北朝时期对于美妆的极致探索
额黄总体来说是中国女性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大约是起源于古代历史之中的南北朝时期。那个时期的中国人心境上出现了一种迷茫式。我们从*程度上可以窥视一二,自秦朝以后,法家单一治国模式已经破灭,汉帝国前期采用的是一种道家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的时候才确立了融合百家,以儒,法,道为主的治国模式,当时之人本以为这是万世不变之法,因为在四境开拓行动之中,汉人的确是尝试到了甜头。
西汉的灭亡标志着传统治国模式的失败,东汉在全国建立的秩序只不过是西汉王朝的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在百余年前就已经死亡了。所以东汉很多时候都是有点不伦不类,并没有开创新制度。后来东汉灭亡之后,这种*治国模式彻底破灭。幸的那个时候引入了佛教这种外来思想。所以当时魏晋时代的男女子都把佛教和道家作为思想层次的寄托,即可一切生活日常行为都向佛教化看齐。
魏晋的男子服饰偏向道家,如羽化之登仙。而女子则是被要求向佛教里面的菩萨看齐,我们通过大量的考古和佛教雕像建筑可以看到,佛教里面的菩萨以及一切诸多罗汉都是圆脸,而当时的佛教面孔也普遍以明黄为祥瑞,在发型和面孔化妆上都是这样,我们传之千年的额黄就是应佛教面孔而生,带上的是那个时代的审美。
花木兰女扮男装让额黄妆天下皆知
花木兰从真正的历史之中来看,的确是南北朝时期的英雄人物。魏晋短暂统一之后就是辉煌壮阔的南北朝了。那个时候的汉人文化南渡,北方尽是胡人衣冠,所以花木兰在替父从军的时候对国家之主一会称天子,一会称呼为可汗,这里面其实是一个由胡化到汉化的过程。*上的汉化慢了一些。但民间女子的装束都已经向汉人看齐了,其中额黄就是一个很好的特征。
《木兰辞》之中把这种特殊性装扮叫做花黄,但其实本质上上一样的。也许当年的花木兰她们涂在脸上的是一种由黄颜色的花制作而成的。故而被称呼花黄,这是民间乃至宫廷女子的普遍打扮,简单来说就是把*染料涂抹在额头之上,以此来表达对于美丽的追求,这种为什么会成为时尚,一方面是因为上层贵族社会的大力推行和带动,一方面是中国人的*皮肤和这种额黄相应。
花木兰在家的时候能够随意的贴敷额黄,这真的是一种历史现实存在还是一种历史夸张,从诗词背景来看,花木兰的家庭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百姓之家了,根本不能像当时的大户人家女子那样做到每天化妆相对,大部分都时候也是要同男子一样下田地干活的,所幸的是额黄这种妆容也的确是不贵,很容易便能够从自然之中的植物花朵之中取材。所以清晨早起对着镜子贴花黄成为了南北朝时代女子的一个习惯。底层百姓生活虽然清贫,但男女之间的区分还是需要做到的。所以花黄这种妆容能够从魏晋宫廷之中流传到民间,它亦能够从从公元百余年流传到公元千余年。
盛唐的遗留是今世对于额黄妆的认识。
时间流传到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认识花木兰的形象,更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看待额黄这种妆容。我们的祖辈包括历史之中的先人,都是通过书籍和诗词的记载来看待这个巾帼英雄,而对妆容这一物质历史选择性忽略,到了我们现代人的今天,笔墨春秋一般都历史可以以一种无限大的介质去承载,而妆容则是很难再次通过书本和文字去还原。所以今日之花木兰的花黄妆容并非是南北朝之妆容,而是晚唐之妆容。
晚唐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因为我们的眼中只有那金碧辉煌的盛世唐。但对于各种文化学者和艺术爱好者来说却是清晰可辨的,因为晚唐在国力上虽然全面收缩,让外敌觉得昔日的大唐也不过如此,但对于整个中国文化艺术来说,晚唐却是一个瑰宝,它对于文化艺术的融合继承让后人惊艳,其中南北朝失传已久的原始额黄妆容在晚唐保存下来了,故我们今日所看之花木兰的花黄妆其实是晚唐广大妇女的一个记忆回放,南北朝的额黄妆并没有消失,它一直存放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