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11: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2:32
作者\爱心理 海苔熊 科普心理学家
你曾经进入「物化的关系」吗——你觉得你只是一枚棋子,任由他摆布,你觉得痛苦,但是又无力退出,留下虽然没有比较好,但离开你又有巨大的罪恶,所以只好日日夜夜,变成抖M,继续顺应他的要求,成为他的奴仆⋯⋯
这本书的作者是咨商心理师 #郭彦余 探讨变质的人际关系:
● 恋人成为填补寂寞的工具
● 子女成为实践期待的棋子
● 朋友成为秤斤论两的人脉
虽然类似的书籍很多,但我觉得这本书是我目前看过提出最「统合」的一种观点的书——你的人生之所以辛苦,要不就是把别人当成物品,要不就是你把自己当成物品。前者让你的人际关系充满压力,后者让自己充满压力。
这本书谈了亲子、伴侣、家庭、职场上面的各种物化关系,让我最有感的是对于「伴侣」和对于「自己」的物化。
对伴侣关系的物化:宁烂勿缺的爱
作者定义物化的感情关系是:「为了维持『有伴』的状态,刻意忽视对方显而易见的缺陷,明知道彼此可能有种种的不适合,却还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对我来说,最常出现的是「舍不得分手」的人。
推荐阅读:婚姻发展分成十个阶段,问题常出在第六阶段!你正在这个阶段吗?
这里的舍不得,可能是:
● 舍不得回到单身(这样子自己就变回鲁蛇)
● 舍不得自己没有人可以陪伴(所以就继续待在一段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关系中)
● 舍不得过往曾经美好的回忆(尽管眼前这个人已经不是当初自己爱的那个人)
● 舍不得最基本安全感(就算他爱你的方式不是你想要的,但至少他「在」总比没有人可以抓来的好。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舍不得,但说穿了只是活在自己的谎言里面,不想面对关系已经不如以往的现实。在爱情心理学里面有一个经典的现象叫做「玫瑰色眼镜」(Rose asses),意思是说「把自己的对象看得比实际的情况更优」(也就是传说当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关系的一开始的时候,对关系满意度的确是有正向的帮助;但如果是在两人之间相处已经有些问题,却仍然视而不见,那又是另外一种类似「掩耳盗铃」的状况了,我们称之为「盲视」(blindness)——否认当前的问题,继续装没事,为了避免冲突或是怕沦为孤独,所以选择逃避问题、维持现状——直到痛苦无法再忍受的那一天。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些「不愿意承受的后果」而做出「目前只能够这样」的决定,只是我们却不晓得,这样的一种决定,却只是饮鸩止渴,让双方都「慢性中毒」。
在这本书的感情关系里面,作者提出了几种慢性中毒的类型:
● 用恋人补足失去的控制感
● 用恋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 用恋人展现自己的价值
看起来是三种类型,但对我来说背后都有同样的机制——因为在最深层的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价值,才需要透过不断地控制、不断刷存在感、来证明自己存在是有价值跟意义的。可是,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再多的探问、再多的需索,到最后只是一场空。
你把自己的手放开,会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关系无法控制、未来无法预测、不确定自己的价值、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就像白雪公主里面的坏皇后,过度在意自己的美貌、过度在意白雪公主是否比自己漂亮,结果最后输给自己的嫉妒心,在滚烫的铁鞋上死去。但对于皇后来说,最让她感到痛苦的并不是那个最后烧死她的铁鞋,而是一次又一次在与魔镜的对话当中,担心自己「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那种不确定、没把握、不晓得自己是不是世界第一的焦虑与恐惧感。
把感情物化,其实是一种「将焦点转移到外在」的「技术」。作者认为,物化关系其实某种程度上面是为了「消除内在失落与焦虑」,也就是说,你对关系有极大的不安全感、你很害怕自己最终会没有人爱,面对这个失落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你选择用把对方理想化、要求百分之百完美的爱情、帮对方设立非常高的标准,然后关注在「为什么他没有办法达成我的要求、为什么他没有办法像我想像的一样爱我」,透过这样的一种「对外在的关注」,你终于可以暂时忘记「我的内在是失落和不安」的痛苦。
对自己的物化:无法放下的偶包
如果说前面的那种物化是「要求对方」,那么另外一种物化,则是「要求自己」。把自己当成某种物品、一定要达成某些标准、完美主义、在别人面前要保持微笑、不可以给别人带来困扰、背着偶像包袱天涯浪迹,永远也不敢卸下脸上的面具,其实也是一种「如果你们看到真正的我,就不会爱我了」的恐惧。
作者认为,「把自己物化」有下面几种类型:
● 没有极限的成长和进步
● 靠「优越的表现」贬低他人
● 利用推卸责任来维持自己的形象
例如,你遇过那种要求自己很严格、也要求别人很严格的主管或同事吗?不容许自己出任何一点错误、眼睛里面放不下任何一根针、好像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和他作对,不管别人怎么做他永远都不会满意,颐指气使一段时间之后,最后丢下一句:「看吧,就还不是要我自己做!」
然而,如果他只是没来由地胡乱指责也就算了,经由他手里做出来的东西,的确是让人佩服到没有话说,只是他给的标准太高了,没有人能够达到他那种程度——他是用命来工作的人,可是你还想要活着,所以你不想要过得这么严格、这么喘不过气来。
奇怪了,为何要过得那么辛苦呢?有非常多的可能,例如从小他就被教养「不成功,便成仁、不努力,就吃屁」所以他在好多好多个濒临崩溃的时刻,都咬著牙齿度过了难关,和害怕没有这些成就、没有这些外表、没有这些世俗堆积的东西,自己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会一直很努力的向前奔跑、一直不敢停下来,只是这样的速度,却也拖垮了他自己、和他身边的人际关系。
推荐阅读:如何持续珍惜这段感情?婚姻治疗师:很多人忽略了「长久爱情」的 5 大核心
如果你也不想要把自己活得像一个物品、那么你真正该做的其实就是面对内心当中那个最深的恐惧——我真的是一个不做什么就值得的人吗?一个人之所以会活成机器人,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具机器本身,比起做为一个人,更有价值,所以他不只是一个工作机器、也把自己和别人都当成机器。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或者是机器,在于我们彼此之间,拥有连结与感情。整本书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想说的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想要活出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想要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那么你就必须交出自己的真心,拿真心对待自己、拿真心对待别人,哪怕很可能会受伤、很可能会失望、很可能必须面临「对方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的恐惧,你都得勇敢的去闯一下。
相信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仍然有价值。
相信别人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仍然有价值。
相信彼此什么都没有达成的时候,就是一种达成,怀抱着这样的相信,对自己慈悲,也对别人慈悲,愿意有些时候停下来心疼自己,也心疼别人。或许,那些在你身边冻结已久的关系,会慢慢出现曙光,溶解成另外一种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