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案例_关于市场失灵的案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7 19: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0:23
外部性事例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思考:
1. 举出日常生活中外部性问题事例,讨论它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2. 为什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是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内容?
公共物品事例
外地人开车进出泉州市,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景象:两座过江大桥并行相隔,其中一座刺桐大桥与泉厦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但伸向高速公路的连接道却孤零零地断在半空,成了“断头路”;另一座相隔较远的泉州大桥则花费巨资,修建了一条长达10多公里的连接线对车辆进行“引导”。这一断一连,经由泉州市区的车辆要想驶上高速公路,至少要多花15分钟的车程。
当地的市民也说不清楚原因,只是告诉记者“前者是民营的,后者是*收费的”。
作为民间资金率先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示范项目,泉州刺桐大桥几年中的尴尬遭遇和现实窘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反映出的深层问题耐人寻味。
全国首创:民资进入大桥建设
1994年,为缓解交通负荷,泉州市决定在市区边缘再造一座过江大桥。因*财力不足,而外商投资条件苛刻,大桥建设计划一拖再拖。
这时,由泉州市15家私有企业合股成立的名流公司主动“请缨”加入。在获得批准后,“泉川刺桐大桥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名流公司控有60%的股份,*资金占少量股份。
1996年底,投资总额为2.5亿元的刺桐大桥建成通车。按照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