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备课技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7 17: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2:15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目标发生了三次重大转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双基”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分析——样例练习——小结作业。这样的课堂带有明显的效率导向,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完全是为了顺应应试教育而进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则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的潜能实现。但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宏观的概念,不易操作和实施 。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打破传统秩序,尝试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为重塑课堂形态创造无限新的可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构建以面相真实、富有个性、深度体验为特征的新型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构建世界”、“探究自我”和“结交伙伴”。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场所,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成为智慧,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育人目标。那么,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找到生长力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掌握适应新时代的备课技能,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新理念下的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是为学习服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一、研读课程标准,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导航。
所谓“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准确且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科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为教师而言,在备课中,我们必须研究课程标准,从中洞察学段目标,对照教科书,把握本单元、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此外,研究课程标准的有关建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了解编者想让学生学什么。
例如 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画家和牧童》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四年级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也有这样的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二年级老师和四年级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关注到了这句话,如果说教学策略是一样的,都要求学生读句子,说说画家是怎么作画的,那么,必定有一个人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是不准确的。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会积累词语。那么对于上述句子的教学,学生能够说出画家是怎么作画的,积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即可。课标中对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学段目标后,必然知道对于四年级的教学,绝对不能那么肤浅的设计了。
二、研读教材,设计优质的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奠基。
在备课活动中,备教科书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一项最基本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教材是由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因此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吃透教材,做到有效备课?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尤其是部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学习导向特别明显,而且非常突出地显示了编者的意图。比如,三年级的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在人教版教材里课题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在部编教材里一些内容做了改动,课后练习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把有新鲜感的句子找出来和同伴交流。这里有一个新名词——新鲜感,而不是好词好句。因为好词好句没有一个标准,怎么样叫好,怎么样叫不好呢?“新鲜感”是指和孩子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不一样的,之前没见过的,或者是觉得有趣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备课的时候关注课后练习题的要求。
第五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真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就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于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促成学生真学习的有效发生。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着眼差异,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分层施教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分层策略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对A层(暂差生)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具体引导,逐步完成;对B层学生(中等生),老师要用提示的方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C层学生(优等生)则启发点拨,独立完成。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了方法,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
2.设计作业分层。
如果说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一对驿动的翅膀,那么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就是给了他们一片用以翱翔的天空。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作业设计”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也一个窗口。但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统得过死,只有统一作业,没有分层作业设计。事实上,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些作业是高不可攀的,是“吃不了”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也即“吃不饱”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
例如学完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基础题:把《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讲事家人听并阅读课外书《成语故事》; 提高题:学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人、物(更羸、魏王、大雁)说些什么?请任选一个一个对象,用“╳╳,我想对你说……”的形式来说一说、写一写。 拓展题:以《“惊弓之鸟”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段话。这样的分层作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冲关,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张扬。
四、研究教学策略,追求品质课堂,给核心素养找到落脚点。
1.利用好一副插图。
课本插图能发挥文字所做不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插图不是教材的附属物,而是一种形象化了的课程资源。由于小学生处于视觉较佳年龄期,插图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地位尤显重要。伴随课程改革而诞生的新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较传统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插图的运用更加广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的教育功能。
如在教《燕子》一课时,利用课文的插图来导入,先指导学生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细雨过后的湖边,在苇*嫩叶的柳丝、青草、绿叶以及各色鲜艳花朵点缀下的光彩夺目的春天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有的飞行,有的停歇……学生们看着如此迷人的春景,如此可爱燕子,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了情境,激起了情趣。
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不仅再现了课文的精彩片断,插图中还包含着许多文字所不能包容的息,而且将思维训练、探究学习环节蕴涵其中。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插图,画的是红军冲过泸定桥的情景。教师教学时可借助插图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红四团战士为什么要过桥?他们会怎样过桥?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探究*边读课文边看图,图文对照,学生就比较容易弄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经过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既使课文内容得到了理解,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独特性得到了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达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目的。
2.设计一个好问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脑白金”和“生命一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备课的时候,设计一个好问题尤为重要。
例如,我们备《自然之道》这课,A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海滩上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B老师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把幼龟抱入大海,结果会怎么样?很显然,A老师的问题学生在课文中立即能找到答案,而B老师的问题却要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才能得出答案。而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显而易见的。一个好的问题,一定是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激起探索的*的。其实,学生在课堂中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老师一直在绕来绕去,而他们不知道的内容老师却视而不见。
3.落实一个好训练。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在研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比如,备《翠鸟》这课。如何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我们不妨这样做——
这应该是第二课时内容。
同学们,“翠”是什么意思?通过学习,你们知道翠鸟为什么叫“翠鸟”吗?(因为它长着一身绿色的羽毛。)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翠鸟,大家和它们打打招呼吧!(学生在的过程中,发现图片中出现的小鸟不全是翠鸟。)
你们说它们不是翠鸟,小鸟们可不高兴了,你们不是说穿绿衣服的就是翠鸟吗?可它们明明都穿着绿衣服呀!
同学们,打开书,用文中的句子说服这些小鸟吧!(学生找到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与图片做比较。)
确实,这些鸟儿们不全是翠鸟,那它们是什么鸟呢,该怎么让人们记住它们呢?同学们,来帮帮这些小鸟,仿照文中描写翠鸟的方法介绍一下这些小鸟吧!(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描述。)
创设情境,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真正的将知识变成能力,变成智慧,这才是我们课堂最终的落脚点。
4.留下一份好作业。
作业的设计除了上述说到的分层设计以外,还要注意做到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与认知水平。单以课外阅读作业为例,学习了《晏子使楚》,就让学生读《晏子春秋》,学习了《将相和》,就让学生读《史记》,类似这样的作业,已经超出了学生阅读能力范围,作业就变成了形式。再说,老师怎么检查落实?老师会读这些书吗?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要为了设计作业而设计作业,一定要考虑到能落实到位,能切切实实能通过作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能通过作业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能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胸中有丘壑、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备课毕竟是实践性的活动,只有密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潜心揣摩,细心总结,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