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7 16: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5:13
关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
一、关于对本章的几种解读
这一章相当重要,又相当不好讲,原因是这是《论语》当中极有争议的一句话。由于《论语》大多都是脱离了具体语境,也就是时间、人物、地点、环境的语录体,或者说是名言警句体,所以千百年来对这句话的理解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来。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
其一,研究和学习异端学说是有害的。这种观点认为,“异端”指孔子之学之外的诸子百家之书。而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诸子百家尚未形成,也无此类书,故此观点的论据不成立。
其二,攻击见解不同的异端学说是有害的。此观点与前一观点相反,而所持论据基本相同。孔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局面尚未出现,孔门师徒对不赞成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道的隐者们,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老人、荷篑者等人都是是尊重的,并没有采取激烈批评的态度。哪些隐者们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学说体系。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多次拜访学习。
其三,批判异端学说就可以制止祸害。这种观点把“攻乎异端”的“攻”字解释为“攻击”,把“斯害也已”的“已”字解释为“止”,也就是制止、止息的意思。如果把这个已字,当作结束、停止来理解,那意思就完全相反,那么“攻乎异端”,就是一件好事,因为害处就结束了,就没有害处了。那前面的“攻乎异端”,就很有害。
但从《论语》全书看,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并没有这种文化*的倾向。有的还举出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例子来证明。
其四,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诠释为一种治学的思想方法。这是钱穆先生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对《论语》通篇把握、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比较符合孔子原意。《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看问题、做事情不能“攻乎异端”,而要“执其两端”,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之道。
我们举出来,让大家借鉴。我们要按照《论语信述》和光远老师的讲解来学习。
二、关于正确理解本章的含义
这一章和“君子不器”章讲的是一个意思,同时,也是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后,再一次讲为学当中的另一种有害的做法。所以,论语》表面感觉讲的是不同的内容,可是我们深入分析其意义的时候,发现原来孔子讲的内容,从不同表面、不同层面,以不同的内容来表达的是一个根本的内容。所以,学习本章,要联系前面的几章,更要联系《论语》后面的有关内容,如:19.4的,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9.8章的,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以及有关“中庸”的章句来理解。
按照《论语信述》,这一章的意思是说:致力于小道杂学,就有害了。“攻”是致力,治的意思,不能理解成“攻击”。但是《论语》一书共用了四次“攻”字,《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而这里我们把它解为“治学”的“治”,理解为致力。
我们翻遍《论语》,没有发现孔子他老人家没有讲过一句攻击人的话,哪怕是面对哪些骂他的、嘲笑他的人,他也总是在那样温暖、温和、温润的讲话,总是如春风拂面,温良恭俭让。哪怕是是嘲笑他是丧家狗、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话,传到他的耳边,他总是哈哈一笑,或者是来个小幽默。不像孟子那样话里有一种锐气,更不想鲁迅那样“像匕首,像投*”,语言犀利,锋芒毕露。
所以,本章的“异端”,按照光远老师的解释,就是那种小道杂学。什么是小道杂学,它不同于圣贤的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就是那些不接近于道的,都是小人之道。只要是不同于圣贤的大道,他就会陷入小道,陷入坎坷和陷入曲折,走错方向,虽有可观之处,但不可能致远。也就是可能兴于一时,但不能传世。所以孔子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认准圣贤大道,不认准圣贤文化的方向,不去学大人之学、大学之道,那我们就容易走上小道,就容易学这些小道,结果呢,我们只要致力于学这些小道,那么就有害了。
这里,夫子告诉我们,要致力于四书五经,致力于儒家九经或者十三经,致力于这些吴静正典,致力于诗书礼乐,别管别人,不要攻击于别人干什么,因为四书五经是根,孝悌忠信是根,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子贡放人,夫我则无暇;就是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