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东人物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7 13: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1:24
于安东
于安东,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东方学者”称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评论员;安徽中山画院副院长。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海军。曾任职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以及其他高校、文化单位工作。学术论文40余篇,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主要研究方向:
西方造型艺术发展研究、美术教育实践研究、油画创作与教学实践研究、素描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中文名:于安东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海阳
出生日期:1960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代表作品:《深秋蕴意》《种子》
个人履历
1982-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0-1991年,*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
1992-1993年,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研修班;
1996-1997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研修班;
1999-2000年,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班;
2003-2004年,国家公派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叶里梅耶夫工作室访问学者;
2003-2004年,国家公派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油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4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教育博士生,获博士学位。
人物作品
于安东作品《深秋蕴意》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种子》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萌动情结之二》、《萌动情结之三》、《萌动情结之四》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二届新人新作展。
成就荣誉
画展
作品参展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二届新人新作展;
1995杭州·中国水彩画展;
世纪之光·安徽省小幅油画展“一等奖”;
建国50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1997安徽省油画展“三等奖”;
1991安徽省油画展“优秀作品奖”。
个人画展
“银色理念——于安东油画作品展”——北京;
“于安东艺术工作室开放展”——合肥。
出版著作
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视觉理念写生实验与文化关注主题创作实践研究》光明报出版社2019年
人美版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理念写生与文化主题创作》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造型艺术创作与作品审读要素》(第一作者)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9年8
华夏英才文库《俄罗斯与中国师范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比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学院派精英《于安东》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3013年
高等美术院校风景写生经典示范《于安东油画风景写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5年
名校·名师·名作《于安东油画作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5年
《中国当代油画家于安东》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年
《于安东造型艺术-21世纪中国画坛名家艺术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
发表论文
马克西莫夫与中国美术教育《艺术与教育》,(俄罗斯国家重点杂志)2007年第1期(季刊);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版》,(俄罗斯国家重点杂志)2006年第4期(季刊);
学院素描教学《艺术与教育的辩证法》,(俄罗斯国立师大造型艺术系杂志)2007年6月号
从圣彼得堡年展——春季展谈起,《美术》2004年7月号(月刊);
列宾美术学院的传统与现实,《美术研究》2004年第3期(季刊);
声音的外在化——可视的声音,《世界美术》2004年第3期(季刊);
`97安徽油画展及安徽油画现状,《中国油画》1998年第2期(季刊);
俄罗斯美术与中国美术教育及创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双月刊);
视知觉与绘画创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双月刊);
人性张力的萌动《艺术界》,1998年第2期(双月刊);
人性,性别的魅力《美术文献》2000年总第20辑(丛刊)。
外界评价
于安东的画多是从“女人体”这个母题中发展而来,因为他从这个母题中“发现了自己的兴奋点”,发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人性主题。当于安东从男性立场出发去感觉、理解和思考自己所感兴趣的这个对象世界时,我们看到,他笔下的女人体从写实、夸张到变形,愈益具有一种“性”符号特征。
“女人体”,不仅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更是作为一种“性”的存在;不仅反映出“客体”的压抑,而且反映出“主体”的*。因此,“人性主题”不仅是通过一个特定对象(女人)的朦胧意识与压抑状态来表现,而且是通过一种独特的男性视角将其具体化为一个“女性主题”:在自然本性的萌动与文化规范的限定中难以求得平衡。
画家愈是对性征过分地夸张,愈是强化女性原始的生命力度,便愈是感到性压抑的难以忍受。臀体的无限膨胀,正是在压抑机制下缺少正常释放的结果从而揭示出文化限定(自然是男性中心文化)所具有的反自然人性的一面。而作为客体的压抑所折射出的也是主体的压抑。主体愈是将客体描绘成一个“国王的存在”和“*的对象”,这种压抑感便愈显得强烈。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