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为探索救国之路,分别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结果如何?说明了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2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01
(1)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海军是基于海防意识的觉悟。这种觉悟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近代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活动无一不是建立在强大的海上实力基础之上的,制海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乃至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几乎都是从海上开始的。洋务派举办新式海军对于提升我国国防实力,抵御外侮具有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清*的**导致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葬送了近代海军的发展前途。
洋务运动中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无疑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洋务运动的发展,本身需要大量人才的出现。其培养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清*通过创办新式学校自己培养;一种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这种新式教育以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都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这种真正意义的智力开发,不仅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大量人才,而且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些人甚至成为后来维新运动的骨干分子。新式教育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和新型社会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
(2)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
洋务运动的破产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为标志。其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洋务运动始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这是由于近代化的深入必然会触犯顽固守旧派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的反对不足为奇。
洋务运动为谋求国家的富强为目标,这必然引起西方国家的警觉甚至破坏。中国的强大一定不是西方列强所愿意看到的。
洋务运动在*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并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从决策到实施,往往困难重重。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理论指导,未能变革封建制度,这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来的*迫下,闭关锁国的*终于让位于变革与开放。它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超世界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重。洋务运动的失败告诉人们: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不改革落后的社会制度,中国永无强盛的可能。
二、不甘屈服,农民阶级英勇抗争
1.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理想
(3)关于《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作为先进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从*、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张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次,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农民*实践的产物,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同当时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因而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反响。因而,《资政新篇》在当时没有实施的可能。
(4)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成功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共同*了太平天国运动。
主观原因是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科学的*纲领,太平天国虽然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观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热情,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长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太平天国用以指导的*理论是拜上帝教,它在开始时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它终究不可能解决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水平。因此,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追欧揖美,走资本主义道路
1.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之路
(1)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郑观应、马建忠等,他们大都出身于洋务官僚并与洋务派上层有密切的关系,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靠袭取西方技术,绝不能达到富强的目的。因此他们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经济、文化思想直接间接地给予康有为等改良派以影响。但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行动。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资本主义起步较晚且发展艰难.因此,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的代表,
维新派既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又不具备必须的*权力,再加上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败就很难避免了。
光绪皇帝没有实权。19世纪末的中国政坛,帝党和后党严重对立,这种对立既表现为权力之争,又具体表现
在双方治国方针的差异。光绪皇帝决意进行改革,力图挽大厦之将倾,做一代中兴之君。同时,希望借助于变法的实施,削弱顽固派的势力,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因而,戊戌变法既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朝廷内部尖锐的权力斗争。但是,光绪帝虽然已经亲政,国家大权却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也就是说,光绪的权力基础并不牢固。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与光绪为首的帝党势力虽然结成*上的联盟,但其地位和作用是很不一样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经济,富强国家,挽救民族危机,但因力量太过弱小,在*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光绪帝则不同,至少在名义上,光绪毕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维新派的依赖对象,他确是变法阵营的领袖,所以,光绪皇帝应对变法全局负责。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由于维新派缺乏坚强的军事支持,危急时刻不得不求助于袁世凯。袁世凯权衡利弊,最终出卖了维新派,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3)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爱国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爱国救亡这一主题的,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
戊戌变法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局面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进步。
维新派抨击封建*,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资产阶级*派的民主共和道路
(1)资产阶级选择*道路的原因
清*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定《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运动由改良发展到*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兴起的物质基础;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思想广泛传播,*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组织上,资产阶级*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运动的发展。第二,*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不断壮大。第三,*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民族主义的含义,一是反满,即推翻满清*;二是独立,即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提出是*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即创立*,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纲领的核心,**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要求推翻封建**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除*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的积极性。
总之,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指导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纲领,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取得胜利。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辛亥*的失败原因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派始终没有严格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主要敌人帝国主义。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他们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害怕袁世凯的军事实力,不敢强硬对抗。
客观上:帝国主义的破坏。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他们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为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提供了坚实后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内部破坏。*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在*的紧急关头也乘机进攻*党人,迫使*党人向袁世凯妥协退让。袁世凯的个人因素。袁世凯掌握了清朝全部统治大权,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他施展反*两手,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党人的信任,篡夺了*胜利果实。
(4)关于辛亥*成败的认识
对于辛亥*的成败,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辛亥*成功了;一种是辛亥*失败了;还有一种是辛亥*既成功了又失败了。衡量一场*的成败,关键是看*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辛亥*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成功了。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是失败了。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告诉我们,历史事件本身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全面、辨证地认识它的本质特征。因此,说辛亥*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免失之偏颇,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认识,才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5) 辛亥*后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爆发前,*党人在*上依靠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议会选举等议会斗争方式,试图通过议会斗争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宋案*大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党人重新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1913年,孙中山发动*进行武力讨袁的二次*。但由于北洋军力量的强大,*内部力量的涣散,这场斗争也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将讨袁斗争进行到底。结果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的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但维护民主共和的最终目标没有实现。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先后出现了张勋复辟及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人民采取武力行动反对复辟帝制。在认识到段祺瑞的真面目后,孙中山提出*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张。他以拥护《临时约法》为号召,举起*讨段的旗帜。结果依靠西南军阀去反对北洋军阀,使*运动归于失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派始终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也没有解决好*依靠的力量,这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接连失利的重要原因。至此,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方案彻底失败。
3.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破产
(1)如何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大体出自戊戌变法,但实质却不一样。就其目的而言,主要是取悦列强、遏制*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新政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上奖励实业,教育上兴办新式学堂并废除科举制度,军事上编练新军等。这些内容并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1905年开始的“预备立宪”虽然迈出了*的第一步,但由于清朝统治者不愿放弃*权力,使得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最终变成了一场*。但是,清*这些改革与让步,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形势的高涨;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落后性。
(2)“预备立宪”与维新运动的区别
领导者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发动的;后者是慈禧太后为首发动和领导的。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后者是清朝统治者组织的一次自救与变革,是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应付的内外局势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是应付甲午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挽救民族危亡;后者主要是遏制*,挽救反动统治,维护列强在华利益。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同。前者提出的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等内容是“新政”所没有的,是爱国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后者虽然在客观上也有进步作用,但它出现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这种企图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
4.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辛亥*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现状表明,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完成辛亥*没有完成的任务。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实行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思想文化方面,戊戌变法和辛亥*并没有对封建文化进行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并没有战胜封建旧文化。当时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发生尖锐冲突,从而直接导致新文化运动的的发生。
(1)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价值观的彻底否定。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辛亥*推翻了君主*制度,但它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动力,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它是辛亥*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但激进民主主义又是一种不稳定的*情绪,这导致五四运动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必然分流。
(2)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之事,而辛亥*时期的*派也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治,那么这时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新文化运动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这一运动的发展,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前期新文化运动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新文化运动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当时站在斗争前沿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他们的旗帜,他们用来反对封建*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从西方资产阶级*时代的武器库里找来的。他们的斗争目标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处。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5.实业救国梦难圆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少民族资本家热心实业,期望以此富强国家,他们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辛亥*推翻了封建*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实业救国思潮蔚然成风。南京临时*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兴高采烈的实业家认为,工商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广大人民群众掀起“爱用国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统治时期,由于官僚资本主义的打击与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奄奄一息。这充分说明,只要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不改变,只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被推翻,民族工业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实业救国的梦想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四、师从苏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李大钊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第一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洗礼,大批先进的知识青年如饥似渴地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广大知识青年所接受呢?
①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种种努力都陷于失败。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屡战屡胜的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却屡战屡败,这使得部分先进青年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他们迫切地需要寻找到能迅速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
②*十月社会主义*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社会主义*的胜利为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中国*树立了现实的榜样,也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以其严谨的科学性、*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先进青年。中国知识青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思考中国*的前途。从此,大批先进青年聚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
2.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
1921年,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①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各地*主义小组的建立为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④苏联及*国际的大力支持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中国*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
探索阶层具有广泛性。近代中国主要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探索的选择体现新陈代谢的发展规律。从学技术到学*、从学立宪到学共和,从学西方到学俄,从选择资本主义到选择社会主义。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特别是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次又一次向西方学习失败以后,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探索内容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参考资料:http://www.sdz.cn/stud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02
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 制定*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制定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之下以失败告终 2、义和团运动 提出扶清灭洋,但由于对清*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当是矛盾的本质,最终以失败告终。
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的*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维新思想,进行维新运动,进而进行了戊戌变法,但是由于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运动很快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派:他们宣传民主*思想,提出以暴力推翻清*的主张,发动了辛亥*,推翻了新*,在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但是由于但由于资产阶级*派没有提出彻底的*纲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坚强的领导组织,也没有建立*的武装,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攻下,最后将*果实让给了袁世凯,救国愿望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实业派:提出实业救国,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卷土重来,还是以失败告终,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斗争,它猛烈抨击了封建*的理论基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对东西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否定,同时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02
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人士,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商战,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 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资产阶级*派: 学习美国,民主共和,爆发辛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03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民,护国、*运动,五四运动,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大资本家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大*,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