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0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9:42
扶贫不忘孩子,就是通过种种努力,让孩子们拥有前景可期的未来;而当孩子们拥有了未来,国家、民族也就有前景可期的未来。
精准扶贫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不仅要看资金到位了没有、产业发展了没有、老乡致富了没有,更该看看孩子,他们的笑容绽放了没有。从某一层面说,孩子们的状态,也是衡量扶贫质地的一个直观标准。
贫困地区的儿童,他们处于身心尚未成熟的受教育阶段,贫困之于他们,既是物质贫瘠,也是精神困顿,更有可能对人生观、世界观带来冲击。因此,扶贫路上,别忘孩子,对他们的关注,更考验扶贫“绣花针”一般的细密精致:他们需要物质的帮助,也要精神的关怀,文化的滋养。
扶贫从孩子抓起,也是指向未来,更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认为,投资儿童能力发展是一种“预分配”,比起“再分配”,更能兼顾效率与公平。扶贫的关键,则在教育。如今,不少省区都出台了教育保障措施:2017年海南省预计支出4亿元教育扶贫资金,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0.3万人;2017年贵州全省财政下达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资金9.72亿元,扶贫部门确定的32.69万人全部资助到位;2016年,甘肃下拨9.18亿元学前教育免(补)保教费资金至各县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应当不断加大,成为孩子改变自身命运稳固的起点。
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困境,也体现在精神与心理。2015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教育蓝皮书》称,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性格、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比大城市学龄儿童更多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向精神扶贫寻找解决方案。贫困地区的儿童,在相当程度上和留守儿童是重叠的:他们缺乏家庭关爱,缺乏安全保护,种种困扰也缺乏疏导。这些问题,同样亟待解决。校园中是否配置有情感辅导的师资,社区、乡里是否形成社会层面的关爱机制等,也要纳入考量。随着扶贫的推进,不能只有“数字”这一把尺子,更需要对个体精神状态的衡量,这既关乎幸福感,又难以量化成指标,却更能测量出扶贫的内涵与深度。
对孩子们的帮助,也要将这一议题置于社会整体流动的宏观视角。他们能否实现教育的均等;能否打通城乡间的隔阂,轻易地实现身份转变;能否实现和父母自如的团聚、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这也关乎扶贫的含金量。对孩子们的关注,要从静态的单向输送,变成动态的一路护持:不能只是孩子固化在原地,被动地“接受关怀”;而是要打开他们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使之能够收获自由,具备选择人生路径的可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9:43
对孩子们的帮助,也要将这一议题置于社会整体流动的宏观视角。他们能否实现教育的均等;能否打通城乡间的隔阂,轻易地实现身份转变;能否实现和父母自如的团聚、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这也关乎扶贫的含金量。对孩子们的关注,要从静态的单向输送,变成动态的一路护持:不能只是孩子固化在原地,被动地“接受关怀”;而是要打开他们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使之能够收获自由,具备选择人生路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