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选官制度有何不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0 20: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00:52
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由**和地方官吏共同参与的,重视考察*的*素质、才能、品德等方面,注重选拔优秀人才,多采取举荐、试用、转任等方式选拔*。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动荡和战乱频繁,选官制度逐渐失去了*集权,变得更为分散和灵活。同时,由于在这个时期个人、家族势力的抬头,世家、豪族、门第也开始对*的选拔和任用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唐朝的选官制度划分为*选拔机制,主要是科举制度。考试分为县试、州试、殿试三个环节。考试内容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礼仪法律等多个方面,注重考查候选人的基本素质、文化水平、才干及品格,以此选出最为优秀且能够胜任的*。
总体而言,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和社会形态,但都以选拔具备优秀素质、才干及资质的人才为基本宗旨。唐代科举制度更为完善、标准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00:52
一、汉朝的选官制度
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权利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二、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三、唐朝的选官制度
唐代官吏选拔的途径有三种,即门荫,杂色入流和科举。
唐朝对门荫入仕有严格的规定:一是有封爵者可由子孙承袭;二是皇亲可按关系的亲疏叙阶授官;三是散官,职事官三品以上的曾孙,五品以上的子孙,二品勋官的儿子可以资荫入仕。门荫如仕可通过学馆入仕和直接以门荫入仕。通过学馆就是充当弘文管,崇文馆(三品以上子孙)或国子学,太学(五品以上子孙)的学生,学成后通过考试入仕途。 直接以门荫入仕则需要先充当千牛和三卫(皇帝或太子的侍卫),期满后兵部考试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
杂色入流主要有品子,勋官和流外入流。品子由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一下五品以上的成年子充任。需轮流到三品以上亲贵的家中担任侍从或缴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经兵部简试,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即可授官。 勋官需轮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诸司和各州驱使,不服役这需缴纳课钱,服役或纳钱期满,经兵部考试合格,可授予散官。
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为最高科等,主要考试国家策略,但因为难度太高考生视为畏途,故很快就被废绝了。 明经主要靠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帖经,杂文和对策。明法考试律法。明书考试《说文》和《字林》,并要通训诂。明算考试算经。只需考试合格一科就获得相应的称号,譬如进士科考试合格就称为进士及第,明经科考试合格就称为明经及第,不过这仅是个称号,要想做官,还需到吏部参加铨选,经过体貌,言辞,书法,判决书四项铨试,再结合各项规定,才能授官。
望采纳!
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选官制度有何不同?
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吏共同参与的,重视考察官员的政治素质、才能、品德等方面,注重选拔优秀人才,多采取举荐、试用、转任等方式选拔官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频繁,选官制度逐渐失去了中央集权,变得更为分散和灵活。同时,由于在这个时期个人、家族势力的抬头,世家、豪族...
汉朝 魏晋南北期.隋唐时期选官的制度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隋唐: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汉朝,魏晋,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唐朝吏部选官在...
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怎样变化的?
汉朝建立了察举、征召等一整套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明清一直实行科举制。1.两汉察举制的演变两汉时期,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的管理选拔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察举又称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征辟是一...
我国汉朝,魏朝,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
魏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指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正式设置九品官人法。曹王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
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用官制度分别实行于哪个朝代
1、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3、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
回答:世袭(秦朝及以前)【不问其他,仅看家族是否有相应背景,或者直接子承父业】——> 推举(比如孝廉)(魏晋南北朝)【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如一年)向上级推选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官员】——> 考试+推举(隋)——> 考试(唐)——> 科举(宋-清)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宋的选官制度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先秦 世官制(贵族制) 继承 血缘 西汉 察举制 推荐 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品评 门第 隋唐以来 科举制 考试 才学成绩
从汉朝至明清时期.我国的选官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爵位的授予世袭是历朝都有的,除此之外,汉朝官职,自上而下成为征召制,自下而上成为察举制,由汉至隋,官职没有太大变化,基本是这几种交互发展,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值得一提,但也是察举和大地主大官僚结合的产物。隋朝,科举制的出现使中国传统官制发生根本改变,唐朝时科举制完善,增加科目,宋朝时...
选官制度的演变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开放的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