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阴险的人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1 20:5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2:43
申曹丕之功
曹丕是立嫡之争的胜利者,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篡逆的奸贼,狭隘阴险的小人,古代文人多同情曹植而对曹丕不满。但鲁迅对曹丕几乎未置贬辞,特别是把曹氏兄弟相提并论时,他着重突出了曹丕在汉魏转捩之际的文学功绩。鲁迅认为:建安时期,对文风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除了曹操之外,当属曹丕。 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这风格的发展变化正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这个人物,实在也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是个手段心机过人的*家。聪明、果决、有眼光,有决断,甚至不乏*家的阴险冷酷。可另一方面,在和许多人的交往中,在很多事情上,他又显得很直率,宽厚,甚至善良多情。如对被废黜后的汉献帝的优待礼遇,在王粲墓碑前的驴鸣.尤其是在他的诗作中,充溢了浓浓的文人气质:感伤、缠绵、柔媚、忧郁。甚至于,有时候我觉得他的诗简直不象男人写的,而象《红楼梦》里那些小姐才会有的口吻。这是他的作品和曹操曹植的最大区别,光看他的诗实在是一个善良、温柔、多情的人。
回首四十五年来的三曹研究,无庸讳言,曹丕研究最为冷清,并且在很长时期内对其政绩与诗歌的评价偏低。当然,也不是说曹丕研究一无是处。相反,曹丕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研究者突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曹丕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主要标志是:出现了第一部曹丕研究专著——章建新的《曹丕》(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出现了第一部校注——夏传才、唐绍忠的《曹丕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还出现了第一本完备周祥的曹丕年谱——张可礼的《三曹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版)。同时,研究曹丕的论文也在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76年二十七年间,曹丕研究文章仅10篇左右(同期曹操研究文章多达200篇以上),从1984年至1994年十年间,曹丕研究论文约有50余篇。当此之时,回顾和总结曹丕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对于促进曹丕研究无疑是必要的。大体说来,学术界对曹丕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家曹丕
在封建社会,曹丕通常被视为篡逆的奸贼和阴险凶狠、心胸狭窄的小人。郭沫若先生四十年代的旧作《论曹植》(后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于1952年改订再版,打响了替*家曹丕“平反”的第一*,这与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魏晋风度与药与酒及文章的关系》里替诗人曹丕的“平反”遥相呼应。与后者不同的是,前者流露出明显地扬丕抑植的倾向。郭文认为:“曹丕这个人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可恶”,“他并不是一位寻常的材料”,“在*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胜过他的父亲……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对此观点有人否定、有人肯定,还有人另立异说,不一而足。例如: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在肯定曹丕一些*措施的同时,认为他的一些做法“自然表现了他狭隘的心胸和气度。由此看来,曹丕还不能称得上是旧式明君的典型”。夏传才《曹丕集校注·序》中全面评价了曹丕,认为:“魏文帝曹丕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不可忽略的*活动家、诗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任皇帝,经他的手彻底结束了汉王朝四百余年的统治,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形成。他又继承乃父的事业,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而且在执政期间希冀振兴,对东汉以来*的积弊进行改革。”同时,作者又认为:“他既没有*远瞩的*眼光,又缺少广阔宽厚的胸怀。……郭沫若说他是‘旧式明君的典型’,这个评誉恐怕过高了。”
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93年第5期)指出:“应该说曹丕与曹植均是*上极有训练的人物,都有野心,只是技术与性格有较大的差异。”“曹丕作为一个*人物,陈寿说的‘迈志存道,克广德心’的崇高境界虽未能达到,但‘明君’一点应还是当之无愧的。”
周家驹《曹丕放议》(《建安文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是一篇有创见的力作。该文认为作为帝王的曹丕具有“*魄力”,“确曾风云一时”。作为文士的曹丕“正是以对旧事物、旧秩序的亵渎和叛逆,表现出了一个正在觉醒的人的本质,表现出了自由真实的性格力量,而这又正是创造艺术美的决定因素”。“而曹丕,正是魏晋名士的先驱”。作者不只肯定了曹丕的政绩,同时也肯定了曹丕的人品,这是前所少见的。
概之,建国以来对*家曹丕的评价,打破了旧时代篡逆奸贼的窠臼,主要着眼于政绩与人品的评论。尽管对于曹丕的心胸气度、对曹丕能否许以“明君典型”等问题存在歧见,但共同之处在于对曹丕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有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二、诗人曹丕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与药与酒及文章的关系》中说:“用近代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曹丕所作的诗赋很好。”建国以后的很长时期内,这一观点并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曹丕诗歌评价较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由于曹丕在思想上与大贵族官僚地主们的接近,以及他后来大半生都过着宫廷游宴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就比较狭窄,艺术风格不免流于纤弱。”此论代表了当时学界的普遍看法。直到新时期,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状况。
三、文论家曹丕
与对曹丕的人品和诗歌的评价迥异,对曹丕文论的评价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并且评价较高。郭沫若《论曹植》一文许之以“文艺批评的初祖”。王巍《建安文学概论》中指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这些观点都是极可贵的,都触及到了文学自身规律的问题,体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条分缕析地归纳了曹丕文论的重要贡献,认为:一、曹丕文论第一次充分地肯定了文学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三、首次提出了“诗赋欲丽”的新见解;四、对文章体裁的认识;五、开一代文学批评之新风。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更简捷地说:“《典论·论文》……涉及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作家论。”以上观点亦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然而在对曹丕文论具体内涵的理解与评价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2:44
曹丕性格阴冷,擅长*: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这是史上对他的评价!我在不另一个问题里面也提到过.
曹丕的一生:
http://etc.neau.e.cn/kc2/demo/wyx/wylljk/content/china/9.html
貌似你很喜欢问这类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2:44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曹丕,此人真可谓阴险毒辣,天生就喜欢钩心斗角是当*家的好材料。其钩心斗角的水平偶就不说了,反正,曹植被他斗下去了,其后曹丕又在著名的七步诗里当了反面教材。曹丕最让人厌恶的地方还不在钩心斗角,而在他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张绣杀曹昂后又再次投降曹操,连曹操都既往不咎了,曹丕却不答应,几次找到张绣破口大骂:你杀了我的兄弟,还有面目见我吗?终于把张绣*得自杀。要知道此时曹丕还只是五官将。。还有曾经救过曹操性命的名将曹洪,三国志记载:“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连曹洪这样的名将功臣,只是因为当年鸡毛蒜皮的小事,曹丕就敢下杀手,别人就更是不用提,后来司马家篡曹之所以成功,跟曹丕的残忍暴戾大肆诛杀忠臣有相当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2:45
关于曹丕
很难讲他身上所具有的心机 权谋 处心积虑
这些*家的手段是否就叫做阴险
*本身就很残酷
能成王者必如此
有的出于个人原因 有的是身不由己
强硬的手段 缜密的心思 果断而凶残
是错综复杂的*局面中胜出的必须
曹操为什么选曹丕
不是他不了解曹丕
而是因为他知道曹丕更像是他自己
宁可我负天下人 不叫天下人负我
有雄才大略 但是更具*手腕
七布诗的流传 让人记住了曹丕的阴险
洛神赋的文采 让人赞叹曹植的才华
对这两兄弟的评判
后人总是对失败者给予更多的同情罢了
其实 曹植本身也是心机很重的人
通过幕僚杨修的几次帮助深得曹操欢心
争宠失败是因为*素质不过硬所致吧
同样就拿为巩固大唐王朝基业长青想一展经世之才的李世民
他发动了同样是手足之残的玄武门之变
确并未被后世口诛笔伐
因为他开辟了一代大唐盛世
曹丕是不同的 乱世中能在*漩涡中生存的是枭雄
曹丕虽远不及其父 但也堪称枭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2:46
曹丕(187~226)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性别男,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亳州谯城)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孙吴,皆无功而还。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简介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相关年表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为魏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睿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冬十月,孙权复叛。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时年四十。
政绩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