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01: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3 10:45
*和企业所得税的联系和区别
*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和企业所得税的联系和区别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和企业所得税的联系和区别
1、*是对增值部分征税,最终承担者是消费者,他属于流转税,税基是营业收入,是价外税,也就是说收入不含税。
2、一般纳税人按不含税收入的17%征税,也就是说你有样东西卖100元,那么你就要收到117元,其中17元是你应缴纳的*,是向购买者收取的,同样你购买的商品也含税金,是可以抵扣的。
3、*是对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简单的讲,就是对发生业务的毛利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征税。通常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
4、所得税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是对企业盈利部分或个人获利部分按一定比例征税。简单可以理解为,对企业或个人获得的纯利进行征税。对于经济特区和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就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体现的
*和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
*=不含税销售收入*税率。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额*税率
一、*
*(value—addedtax)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
在实际当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中国也采用国际上的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售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二、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包括以下6类:
(1)国有企业;
(2)集体企业;
(3)私营企业;
(4)联营企业;
(5)股份制企业;
(6)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所得。
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拓展:
一、目前*会计处理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和对比了各国对*处理的方法,发现实施*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以税法为导向的“财税合一”的模式。*的会计的核算遵从税法的安排。这样对于*的日常核算缺乏相关的会计规范,相对来说更加随意。从*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一)不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1.同一企业内的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当前我国的购进抵扣法是以取得*专用*为控制核心的,由于进货渠道不同,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购入同样的存货,分别取得的是*普通*和*专用*,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于存货的入账成本缺乏可比性。
2.同一企业内的销售成本缺乏可比性当前我国对于出口货物实行的“免抵退”的*,但是实际出口时抵扣或退税的税率要比之前征税的税率抵,这就使得不予抵扣或不予退还的税额计入到销售成本。而我国对于内销货物的销售成本不含税。这个差异导致了出口和内销的销售成本不可比。
3.同一货物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缺乏可比性对于同样的货物,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不一样,使得小规模纳税人将价与税共同计入成本进行核算,而对于一般纳税人将价格(含价外费用)计入存货成本、*计入应交税费,价税分离模式。这就导致不同类型的企业缺乏可比性。
(二)不符合配比原则
实行“购进扣税法”对于进项税和销项税的确认原则不同,而且当期购进的货物在当期不一定全部销售,这就导致了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配比。
(三)坏账损失中的*会计处理不恰当
企业购进的.货物如果发生非正常损失等,购进货物时的进项税额应当转出。但是企业由于销售货物而发生坏账损失,这部分坏账损失中所包含的销项税额却不予退还。这样会造成企业的坏账和*的双重损失。
二、改进方法
社会上大都比较赞同的观点是:在*“费用论”的基础上,建立“财税适度分离”的会计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在计量、确认应交*(包含各个明细科目)以及申报纳税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执行;而在会计上对于收入、成本、资产、报告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不受税法的约束,只遵照会计准则来执行。前者属于税务会计的范畴,而后者属于财务会计的范围,二者相对独立。具体来说,在“财税分离”的模式下,借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除了设置“应交税费—应交*”科目,同时设置“*费用”和“递延进项税额”科目;将进项税纳入存货成本,将销项税纳入产品销售收入,从而使*得以进入利润表。使本期*费用与本期销售收入实现配比;期末对*的披露内容重新进行规定。对*费用化处理增强了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不仅使一般报表使用者得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营利过程,而且能为*制定和调整**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可行性分析
尽管诸多学者包括笔者在内都认为,*进行“财税分离”模式的改革,可以使*的会计处理更具标准化,是会计信息更加明晰,*的征管高效化。但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环境和发展现状,并不能迅速将“财税分离”的会计处理模式普及开来。具体原因如下:
1.*税制问题如果*想要进行“财税分离”,需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计算。另外,直接法中的一些方法对*的记录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征管并不像所得税那样借助会计资料,而完全依靠“*”制度,以“*”为基础的方法计算简单,不仅对于纳税人还是征收机关,其都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所以在不改变以“*”制度为基础的模式下,我国目前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现“财税分离”模式。
2.*理论研究的偏颇很多学者到目前为止仍然认为,*并不属于生产流转环节中纳税人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纳税人在财务报表中也不赞同将其归为费用支出,企业是充当的是“代理人”的角色,代*征税,代消费者缴税。这种代理说被普遍企业所接受,进企业为了避免成为*税负的承担者,会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缴纳税款,进而形成一种纳税人之间的监督。“代理说”更多反映企业的纳税义务,而不能反映企业的*负以及由此而体现的纳税人意识。
3.我国法律及制度背景的影响从法律层面上来讲,我国是*法系国家,也就是成文法系,在*法系下,法律以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机关颁布的行*规等。从我国现行的*来看,财政部下设有税政司和会计司,也就是说是我国的税收工作与会计准则制定都是由财政部来完成的。再这样的条件下,*的会计处理必然不可能完全脱离税法的影响,两者实现真正的独立也难以达到。
4.国际范围内缺乏借鉴当今国际范围内实施*的国家中,仅有英国制定了*会计准则,尽管该准则对*的会计处理有了统一的规范,但在它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它也是将*视为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其会计处理也是体现企业是纳税人,也就是代理人,而不是负税人。它的处理同样遵从*价外计税的流转形式。相比之下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没有对*会计进行研究。我国要进行改革,能够借鉴的比较稀少。
5.我国目前的*还未稳定相比于所得税由产生到现在经历了百余年,而且“财税分离”模式是在所得税的征管各方面完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营改增”改革到目前为止没有改革完毕,再这样的不稳定的局势下实行*的财税分离势必造成征管混乱。另外,*所实行的多档税率使得*的征收会对市场运作和纳税人的资源配置决策产生一定的干扰,对“财税分离”模式改革起到了阻碍作用。
四、总结
“财税分离”模式是目前解决*的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由于当前“营改增”改革的进行使得*并未处于稳定的时期,而且在制度、法律、经验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全面的统一。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进行“财税分离”模式改革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