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1 1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5:02
位于伊春铁力市东北段,属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西北部的近SN向带状展布翠宏山-二股铁、有色金属成矿亚带(也称铁力-玉泉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的南段,成矿地质背景属于兴蒙造山带东端中生代“花岗岩海”的一部分。近年因在该地区发现了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大型钼矿及铅、锌、金等诸多矿床、矿化点十几处,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或矽卡岩-热液复合型等,因而具有形成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而受关注(尹冰川等,1997;韩振新等, 2004;时永明等,2007;葛文春等,2007)。
1.地质矿产概况
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古生界寒武系西林群(
)、奥陶系小金沟组(O2x)等陆缘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上二叠统五道岭组(P3w)、上三叠统凤山屯组(T3ƒ)、中侏罗统太安屯组(J2t)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中生界侏罗系二浪河组(J1er)、帽儿山组(J3mr)等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以及白垩系淘淇河组(K1t)、板子房组(K1b)等沉积-火山岩组合等,其中下寒武统铅山组富镁质碳酸盐岩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矿源岩。区内岩浆活动以早中生代花岗岩广泛发育为特征,岩石类型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正长-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等为次,少量闪长岩等,其中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与区内已发现的众多钼、铁、铅、锌、金、银等矿床关系密切。加里东中期花岗岩类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燕山中晚期岩浆活动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且多与强烈火山活动相伴为特征,侵入岩呈小岩株状、岩瘤状、岩脉状产出,岩性有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正长花岗岩等。脉岩类有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花岗细晶岩、流纹岩、石英脉等。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以NW、SN及NNE向断裂为主,共同控制了区域上早中生代强烈的岩浆活动。
区内以钼成矿作用强烈,金、铅、锌成矿作用相伴为特点。已发现鹿鸣钼矿床、翠岭钼金矿床、前进东山铅锌矿床、老第一铅锌多金属矿和西北河钼矿点、西岭南山铅锌矿点、西岭东山铅锌矿点,以及鹿鸣西钼矿化点和新第八南钼矿化点、前进南钼矿化点、么河上游钼矿化点等多处(图4-3)。
在鹿鸣-翠岭钼金矿田一带,1:5万水系06卫H S-26组合异常呈SN向带状分布,面积约93.72km2。异常由Mo、W、Cu、Pb、Zn、As、Sb、Au、Ag等单元素异常组成,其中主成矿元素Mo异常呈NNE向带状展布,异常外带规模大,而中、内带形成3处浓集中心,分别发育钼金矿床、矿(化)点,Mo峰值为207.06 ×10-6,Cu、W异常规模略小于主成矿元素Mo规模,其中Cu异常仅在鹿鸣钼矿区形成多处浓集中带,在翠岭钼金矿东南及鹿鸣矿床西侧只见Cu异常外带,且规模小于鹿鸣斑岩钼矿区,而W 异常则在鹿鸣矿床西侧强度、规模最大,具内带(图4-4),而Pb、Zn、Ag、As、Sb等异常也发育浓度中带,并在Mo、Cu、W 外围显示出水平分带的特征。据1:2万土壤测量成果,矿区Mo异常仅出露于二长花岗斑岩岩体及其围岩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两者接触带附近,远离斑岩体则基本不见Mo异常为特征。Mo异常强度、规模大,与Cu、W、Bi等异常密切相伴,形成近SN向展布的面状土壤组合异常。
激电异常出露于黄铁绢英岩化和黄铁矿-硅化蚀变带上,已知钼矿体出露于中等视极化率(ηs值为2.4%~6.0%)和中低视电阻率(ρs值为500~2000Ω.m)地段。
在前进—西岭林场的铅锌矿区一带,发育1:5万水系06卫HS-3、06卫HS-4、06卫HS-16、06卫HS-18等组合异常,Cu、Pb、As、Sb、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Pb、Sb元素异常见浓度中带,Cu峰值为106.7 ×10-6,Pb峰值为256.3 ×10-6,Sb峰值为3.04 ×10-6。已知铅锌矿体出露于中等视极化率(ηs值为2.1%~6.0%)和中视电阻率(ρs值为300~2500Ω.m)地段。
2.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区内钼铅锌金矿床(点)分布总体上具有近NE成带、SN成行排列为特点。成矿元素Mo、Pb、Zn、Au在时空上具分带性、相互伴生、依次演化为特点。以中高温岩浆热液-斑岩型鹿鸣钼矿床为中心,外围四周主要形成了中温热液、矽卡岩型或两者复合成因铅锌矿床,如西侧的西北河十九公里东山钼矿,东侧的前进东山、西岭南山铅锌矿、老第一铅锌多金属矿、鹿鸣东山钼矿化点、前进南钼矿化点,北部的翠岭钼金矿、么河上游钼矿化点,等等,局部斑岩与火山岩共存的地段,则形成了与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新第八中温火山热液型钼矿,反映出不同成矿元素的多期成矿作用及矿化中心的位移特点。
3.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远景区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内,从矿床的围岩蚀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含矿岩体的岩石学特征等分析,多金属、贵金属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岩浆期后热液型,以及相互叠加-复合型等,均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中生代花岗岩侵入密切相关。
在鹿鸣—前进—兴安地区的斑岩型钼矿、钼金矿,以及众多钼矿化点、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中,含矿细粒二长花岗斑岩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在宽约1~2cm接触带内岩性较为模糊,而跨过窄的接触界线,两者岩性清晰,且其界面被晚期石英-黄铁矿蚀变微细脉穿过,说明了成岩、成矿时间总体上的相近性和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照4-27)。含矿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含矿岩体U-Pb锆石年龄为191.4~225.0Ma,细粒二长花岗斑岩的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95.3~201.7Ma(唐文龙, 2007)。
以上可知,斑岩型钼、钼金矿形成时代略早于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二者形成具一定的时代跨度,但仍说明了含矿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特点。
4.控矿地质因素
(1)构造控矿作用:区内各多金属矿床(点)的产出,受NE、NW及SN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作用明显,各期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为酸性岩浆的活动提供了通道的同时,也为成矿元素的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场所,特别是岩体中的节理、裂隙,以及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均有利于热液的循环、淋滤和定位。
成矿前构造:本区联合-归兴安站断裂、西北河断裂、么河断裂、鹿鸣-归兴安站断裂、前进-西岭断裂等,总体展布方向为NE向、NNE向等,多表现为压性构造特点,基本控制了本区多金属矿(化)体的展布方向,以及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属成矿前构造。
成矿期构造:本区钼矿体的展布方向多为近SN向、NW向,说明矿体的产出和定位受控于SN向,为成矿期构造,控制着矿体的总体产出和定位。含矿岩体内的微细张裂隙、剪张节理构造是斑岩型钼矿的主要容矿构造,容矿构造以单斜雁列状、交叉网脉状等为主,含矿斑岩体顶部的晶洞构造也是容矿构造之一,局部上述两种容矿构造叠加容矿。区内铅锌矿床沿NE向展布,而铅锌矿矿体则以NW 向产出为特征。铅锌矿床、矿(化)点呈NE向等间距分布,总体上也呈NE向展布,而NW 向构造在空间上控制单个水系、土壤异常和矿体的空间展布,为主要容矿构造之一。
(2)岩浆活动的控矿作用:岩浆活动对钼矿的控矿作用:本区钼矿床(矿化点)赋矿岩石较为单一,体现了本区钼矿有一定的成矿专属性特征。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细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二长花岗斑岩中,少量赋存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粒正长花岗岩和上三叠统风山屯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中,它们的形成时代相近,空间上紧密相伴,具有同一物源的产出不同成岩环境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体的特征。从区域成岩成矿演化特征来看,它们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构造-岩浆-成矿体系,具“同源不同环境、部位和同位、不同成矿期次”的特征。
岩浆活动对铅锌矿的控矿作用:本区早中生代酸性岩浆岩(花岗岩、流纹岩等)与铅锌多金属矿化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在老第一矽卡岩型铅锌矿中,矿化发育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等与大理岩接触带上;西岭南山铅锌矿区出露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花岗岩,铅锌矿化直接发育在花岗岩体内部;前进东山铅锌矿区出露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斑岩,矿化与花岗斑岩关系密切;而西岭东山铅锌矿中,矿化发育在上三叠统凤山屯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凝灰熔岩中。上述花岗岩与火山岩等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者具相同的物源、环境,只是产出条件不同(唐文龙,2007),具有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具“同源不同环境、部位和同位、不同成矿期次”的特征,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早中生代含矿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体(韩振哲等,2009c)。
5.钼铅锌矿找矿标志
(1)岩石学标志:在成矿远景区内的矽卡岩型、中低温浅成热液型、斑岩型多金属(金)矿床,无一例外地均与早中生代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体有关。故本区可将(碎裂岩化)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作为寻找矿化岩石学信息。另外,石榴子石矽卡岩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因此矽卡岩可作为本区找寻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2)矿物标志:斑岩型钼金矿床中的含矿岩体中普遍发育有黄铁矿,少见方铅矿、黄铜矿,这些矿物与辉钼矿密切伴生,也可作为寻找辉钼矿的直接找矿标志。此外在近矿岩体中普遍见到榍石,也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在铅锌矿床中方铅矿、闪锌矿主要围绕石榴子石分布组成细脉或团块,因此,石榴子石、方铅矿、闪锌矿可做为直接找矿标志,而绿帘石、绢云母、阳起石、透闪石等,也可作为本区找寻铅锌矿床的找矿另一矿物标志。
(3)构造标志:SN向、NNE、NE向断裂是重要的控矿、导矿构造,两者相互间交汇部位多出露含矿斑岩体。岩体中平行雁列状、交叉网脉状微细张性节理、剪张节理构造,以及小岩株、小岩瘤状斑岩体顶部的晶洞构造是辉钼矿的主要容矿构造之一。
(4)矿化蚀变标志:蚀变主要有:辉钼矿化、硅化、黄铁矿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等。钼矿床矿体中心为近矿围岩蚀变为硅化-钾化蚀变带,向外渐变为黄铁矿化-硅化带,最外围为黄铁绢英岩化带。辉钼矿化、钼华,是本区寻找钼矿的直接标志,硅化、黄铁矿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等为钼矿间接标志。
(5)地球化学异常标志:已知钼矿体、矿化体周围均存在高强度Mo、Cu、W、Bi等元素异常,且相互套合性较好,其中Mo异常的浓集中心与矿体、矿化体位置基本吻合,因此Mo、Cu、W、Bi等可作为区内斑岩型钼矿的指示元素。铅锌矿床与Cu、Pb、As、Sb、Ag等元素异常密切相伴,Cu、Pb、Zn元素异常见浓度中带,相互套合好。
(6)物探异常标志:鹿鸣钼矿、翠岭钼金矿中,视极化率2.4%~6.0%和视电阻率500~2000 Ω·m 的激电中梯异常地段与已知钼矿化体相吻合性较好;高极化率则反映强硅化带,可作为寻找硅化蚀变带的标志。磁场ΔT值和土壤化探异常间也存在较好的规律:区内中低高磁ΔT值(0~300 nT)与Mo、Cu异常套合性好,ΔT值(-100~200 nT)与Bi、Pb、Zn、Ag、As异常吻合性好为特征。
6.找矿潜力
区域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细粒二长花岗斑岩等构成了成矿元素Mo的主要矿源岩与地球化学块体,并与密集的区域化探、局部异常相互套合,为区域上的密集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谢学锦等(2002)认为巨型矿床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巨大的成矿物质供应量,即存在地球化学块体,换句话说,就是在大型、巨型矿床或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矿床四周形成密集异常。
据韩振哲等(2009c)研究认为,在兴安—鹿鸣一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中Mo含量远高于黑龙江全省花岗岩平均值和花岗岩维氏值,分别是44~61倍、60~82倍,为主要的矿源岩(层)。在细粒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等斑岩体中Mo含量也远高于全省花岗岩平均值和花岗岩维氏值,高达72~117倍,斑岩体及外接触带岩性中成矿元素的高度富集,表明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是强烈的岩浆热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热动力驱动来源的同时,对区内成矿元素的活化、运移和富集成矿起到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斑岩体及围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中Cu、W含量也很高,是黑龙江全省平均值和花岗岩维氏值的几至十几倍,甚至达近百倍,而Pb、Zn及Au含量远低于伊春市翠峦区前进铅锌矿区一带(唐文龙,2007),这可能与围岩中成矿元素大量被萃取有关。
在兴安—鹿鸣一带,区域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巨大,约1200km2,岩体中Mo平均含量为2.00×10-6,并以此值为异常下限构成了Mo元素地球化学块体。在地球化学块体中按地下350m深度内计算出可被成矿利用的Mo总金属供应量至少为352.8万t,按供应量的10%来预测Mo矿储量35.3万t(胡忠贤等,2004),而区域上的已探明Mo矿储量约5万t,仅占预测Mo矿储量的14.16%。由此可见,兴安地区的Mo地球化学块体内Mo矿资源仍有巨大潜力,为今后在该块体内可能寻找到大型Mo矿床提供了依据。
在兴安一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细粒二长花岗斑岩表现出高硅、富碱质(相对富钾w (K2O) >w(Na2O)、略富铝和低钛、低钙、低镁的H 型(壳幔混合成因)花岗岩的特征。花岗斑岩体的w(SiO2)、w (NK)、w (K2O)/w(K2O+Na2O)值、w (SiO2)/w(K2O+Na2O)值、w (Al2O3)/w (CaO +K2O+Na2O)值等与伊春市前进一带铅锌多金属矿区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斑岩体基本类似(唐文龙,2007)。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w (SiO2)、w (NK)、w (K2O) /w (K2O +Na2O)值、w (SiO2)/w (K2O+Na2O)值、w (Al2O3)/w (CaO+K2O+Na2O)值,均与典型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基本类似(杜琦等,1994;叶德隆等,1997;芮宗瑶等,2002;时永明等, 2007),说明了该地区具有很好的斑岩型钼矿的地质成矿背景与资源潜力。
地球化学异常:在兴安—鹿鸣钼金矿田一带,1:5万水系Mo异常外带规模大且相互连为一体,在异常中、内带处分别发育3处钼(金)矿床、矿(化)点,Cu、W异常规模略小于主成矿元素Mo规模,Pb、Zn、Ag、As、Sb等异常也发育浓度中带,并在Mo、Cu、W 外围显示出水平分带的特征。总体上兴安林场—鹿鸣林场一带的主成矿Mo元素,具有相似矿床(或矿化)相距较近时的外带异常相连为一体成为统一的矿田外带异常的特征(图4-4),与江西德兴斑岩铜钼矿田相似(叶德隆等,1997;吴承烈等,1998),说明了该地区具有良好的斑岩型钼矿的化探异常背景。
地球物理异常:区内的激电异常分布于斑岩体外围的强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和强烈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带上,已知钼金矿体出露于激电中梯视极化率2.4%~6.0%和视电阻率500~2000 Ω·m 的激电中梯异常地段,这些特征均与世界典型斑岩型铜钼矿的特征基本相吻合(芮宗瑶等,2002)。
成矿远景区及其外围区域上,随着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岩浆及其分异晚期的斑岩体的侵入、就位的围岩性质、构造环境不同,因而产出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可分为:侵入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时形成斑岩型大型鹿鸣钼矿、中小型翠岭钼金矿和鹿鸣西、西北河东山等众多钼矿化点、西岭铅锌矿等;侵入晚三叠世酸性火山岩时形成了岩浆期后热液-矽卡岩复合型前进东山铅锌矿等;当围岩为下寒武统铅山组富镁碳酸盐岩时形成了铁力市矽卡岩型中型徐老九沟铅锌矿。上述不同成因类型多金属矿床在时空上相互伴生、依次演化和空间上具分带性为特点(图4-16)。以中高温岩浆热液-斑岩型鹿鸣钼矿床为中心,外围主要形成了中温热液、矽卡岩型或两者复合成因的铅锌矿床,局部斑岩与火山岩共存的地段,则形成了与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中温火山热液型钼及铅锌矿,反映出不同成矿元素的多期成矿作用及矿化中心的位移,它们共同构成了兴安—鹿鸣—前进地区与晚三叠—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关的Mo-Pb-Zn-Au等斑岩型-岩浆期后热液-矽卡岩多金属成矿系列,这对区域上寻找与二长花岗岩侵入有关的多金属、金矿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