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2 1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8 18:10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出动550万大军涌入苏联境内,苏德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初期,德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度攻至苏联首都莫斯科。但在苏联人的顽强抵抗下,德军前进势头遭到遏制。随后苏军展开*,苏德双方开始了惨烈的拉锯战。
到了1943年初,苏军在战场上已逐渐取得更多优势。为了一举荡平苏联境内的德军,苏军发起了春季攻势。然而令苏联军方意想不到的是,看上去已疲惫不堪的德军却依然保持强大战斗力。在1943年2月至3月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拥有优势兵力的苏军反而遭到德军迎头痛击,损失了大约52个师,苏德战争重新进入势均力敌状态。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失利让苏联高层意识到打败德军的难度远超他们想象。而德国高层则认为只要不再犯过去的错误,德军仍有希望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
1943年6月,苏联外交*莫洛托夫与德国外交*里宾特洛甫在基洛夫格勒进行了一次会晤,双方讨论结束战争的方案。莫洛托夫提出只要德军退出苏联国境,恢复原有界限,双方就可以握手言和。然而里宾特洛甫却坚持认为苏联未来的国界应该以第聂伯河为界限。由于双方分歧太大,最终这次和谈无果而终,两国再度兵戎相见。假设如果当时苏德两国在这次会晤中成功达成和平协议,那么二战形势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从当时局面来看,德国已失去了对北非的控制,盟军打算登陆欧洲也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不过,德国形势虽不乐观,但还不至于到毫无转机的地步。如果苏德双方能达成和平协议,那么德国就可以将最精锐的东线部队调回到欧洲,这将极大增强德国在欧洲*的防御力量。
但是即便排除苏联因素,德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已和同盟国存在很大差距。更为致命的是,当时德国的石油、铁矿等战略物资已开始供给不足,因此就算是比拼后勤保障,德国也完全处于劣势。德国的主要优势是军队技战术比盟军更出色,但这点优势完全无法弥补双方在硬件上的悬殊差距。说白了,在这种形势下,盟军有无数次的试错机会,而德军只要有一步出错,那就满盘皆输。
此外,德国当初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苏联,已经有了严重违约记录。因此即便苏德双方再度签订和平条约,其约束力也非常有限。一旦德国在西线战场上出现颓势,而苏联这边经过休整又恢复了元气,那就难保苏联不会仿照德国那样撕毁条约从东线发起攻击。
所以从各方面条件来看,即便苏德两国在1943年和谈成功,那最多也就是延缓了第三帝国的覆灭时间,对二战总体格局不会产生根本变化。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