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1 23: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1:03
一、平时积累:1、练写一笔工整的字。
特别是作文卷面一定不要涂抹。2、老师讲到那类文章,你就去拓展那类文章,比如讲到古文,你就找古文读或者做古文题,讲到诗歌了你就找诗歌来读或者做诗歌的高考模拟题;3、选择题要一个个知识点地解决,不能跟着感觉走,比如病句,有六大类型;比如成语有错误的类型;比如仿句有一定的规律方法……4、看报纸,听新闻,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作文素材》等各种杂志。
5、史地政课要听,俗话说:文史不分家。6、自己有个本子,喜欢的句子、名言之类的就抄下来,有感而发就写下来;有不会的成语、老师讲的答题技巧啥的、知识点啥的记下来,背住,考试前就翻一翻这个本子。
二、试卷答题1、答主观题,要工整地、逻辑思路清晰地写满试题的空白处。要到文章中去找原来的句子,或者是用文章中的词语组合表达意思。
2、仔细审题,答所问。多数题都有一些常见的类型,自己总结归类,比如诗歌题,有一些类型的,弄明白。
这样做到高考,达到118分不成问题!呵呵 祝你取得好成绩哦。
科课程和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 记忆量大 由于这个特点,使你在学习文科课程时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明显不同于理科。
(2) 理解抽象 不象理科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文科的理解有点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当然,文科中每科又有各自的不同特点,这里仅讲述它们的共同特点。
有关它们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参见左边的其他条目。 文科课堂要诀 (1) 课堂笔记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课程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老师讲过的内容会很快忘记一些,即使当时不忘记,时间长了也会记忆不深刻。
如果上课不记笔记,那么遗忘的部分将永远从你的大脑知识库中消失。 上课记笔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你的思路紧跟着老师走,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可以在课后或复习时拿来用。
然而,记笔记不是记流水帐,不是把老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而是记下重要的内容。 (2) 听课要投入,思路跟着老师走,更主要的是思维要活跃 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注意力的时候。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会在老师动听的故事式的讲课中走神。 记笔记是一种好办法。
另外,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记叙文中讲到课文中的某人说了一句话,老师很可能会问,这个人在这时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就要积极思考,不但要看清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更应该同文章的前一部分联系起来,分析出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在上课时,你的思维是活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理科也一样。
所以你会发现:有两个人,同样上课都非常认真,为什么一个成绩很好,而另一个成绩始终一般?道理就是:一个上课时思维是活的,经常把正在学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另一个上课时思维只是由老师领着,学哪看哪,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分析。) 文科课外要诀 (1) 作业特点 文科的作业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助记型的作业。
如语文中的抄写词语,英语中的抄写单词,*、历史等中的抄写名词解释等。这类作业主要帮助你记忆。
第二种是整理型的作业。如各科中的回答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分散在课本中,做了作业后,等于把它们整理在作业本上。
这类作业可作为以后的复习材料。 第三种是分析型的作业。
这类作业在课本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要靠你利用上课或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完成。如写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等等。
第四种是拓广型的作业。这类作业一般同课本没有直接联系。
如语文课后,老师叫你去找出十个歇后语;历史课后,老师叫你去了解某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等等。这些其实是你平时积累知识的好途径。
(2) 课外知识 不知你知道不知道,学好课本的知识其实是为了能更好地学习课外的知识。如果一个人除了学习课本的知识外,课外知识懂得很少,那么他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
课本的知识是基础,而课外的知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学习课外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应用课本的知识。
你的课外知识丰富了,阅读、分析、理解、写作水平也就上去了。 你可以看课外书,看报纸、杂志,看文科类的,看自然科学的,什么都看。
有的同学对文科比较感兴趣,只看文科的课外书,不喜欢看理科的课外书。时间长了他的理科知识会相当贫乏,导致写作文时缺乏材料、议论时论据不足,阅读时理解困难,对学习历史、地理时碰到的常识问题模糊不清。
(3) 谈古论今 平时多和别人谈古论今。和同学谈,和家里人谈,和邻居谈,和亲戚谈,和伙伴谈,和陌生人谈,和老师谈。
把你知道的东西说给别人听,也从别人那里听别人说的东西。多和别人谈论,你会首先发现你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你能讲出你脑子里所想的东西。
多和别人谈论,你会发现你所学的知识被你牢牢掌握住了,你再也不会忘掉你所学、所谈论的知识了。 多和别人谈论,你还会发现你的知识面加宽了,你从别人那里“交流”到很多知识.。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兼与管建刚老师商榷 “阅读本位”的语文课,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 “写作本位”的语文课,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
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性地提出了“写作本位说”,他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呈现”。 管建刚老师的语文课无疑是“写作本位”的,他在阅读教学上的探索勇气可嘉,也有一定的价值。
管老师的语文课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注重“语言运用”的精神一脉相承,改变了传统语文课“重阅读轻表达”的倾向,做到了“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课说再见”。曹文轩教授在参加了“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后指出:“两天半的观摩课听下来,讲课老师对文本的分析往往停留在字词上或是对题旨的理解分析和解释上,较少回到文本的形式上。
回到文本的写作艺术上。有些课会涉及一点点,我以为是远远不够的。
讲课文,不能不讲文章之道,不能不讲文章之法。” 管建刚老师的语文课强化“表达意识”,大讲“文章之法”,这个取向是正确的。
但“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管建刚老师的语文课把“写作”推向了极致,课堂充满了理性,毫无情趣。
这样的语文课,学生会喜欢吗?于永正老师说得好:“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姑且承认学生喜欢管建刚老师的语文课,满心接受管老师传授的“文章之法”。
但仔细推敲管建刚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传授的“文章之法”,大有问题。管建刚老师可能没有读过苏叔阳先生《理想的风筝》的原文。
苏教版的“编者”对苏叔阳先生的原文作了不少删改,其中在刘老师“写板书”后删掉了这样两段文字: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
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我们要向学生传授的是苏叔阳先生的“文章之法”,还是“编者”的“文章之法”?答案不言自明。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
而管建刚老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编者”的“文章之法”。请看管老师“构思一:故事,两个两个”的教学片段:师:课文写了四个故事——(生读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
生读)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生:有意的。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其实,苏叔阳先生写刘老师的故事不是课上两个,课余两个,而是课上三个。只不过刘老师“课上关爱学生”的故事被“编者”删掉了。
严格地说,课余的两个故事——放风筝、追风筝,应该是一个故事——放风筝。苏叔阳先生的过渡段明明白白地写着:“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
管建刚老师为了与课上的两个故事相“对称”,刻意将它分成两个故事。写文章是要讲究“对称美”,但不宜将“对称美”作为教条教给学生。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管建刚老师“构思二:故事,一长一短”的教学: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生:同意。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讲故事”11行218字“写板书”7行 137字“放风筝。
1、加强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约。
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呈现可喜局面,同时,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模仿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作个链接,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而且,我们都知道,“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习字要临帖,画画要临摹,作文也要从模仿开始。模仿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模仿课文。
当然,模仿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学习过程。模仿使学生能逐步懂得写作的基本规律,熟练了,便能“仿中有创新”。
只要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体会,就能完全独立地写出富有创造性的好作文来。例如:在学习《趵突泉》一文时,课文最后一段描写了从小泉里冒出的水泡的各种形态。
结合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想像,冒出的水泡还有哪些形态,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想像出了更多更美的水泡的形态。此时,再让学生动笔描写水泡形态的一段话,并允许他们可以选用书中的一个句子,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兴趣,学生乐于写,当然写出的效果也很理想。
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
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4、培养学生多读的习惯多读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对象,积累写作材科。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感情,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累。例如,有学生在写《参观广州海洋馆》的游记习作中,能灵活地运用学过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到写作中,当写自己在参观过程中见到海洋馆、水族馆里的鱼数量多、外貌美丽,他是巧妙地把《富饶的西群岛》第三自然段经过修饰插上去“水族馆里的鱼儿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朵红孆,美极了!有的周身插着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还有的,你见也没见过,吃也没吃过。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让你看了再想看。
不信,你自己来海洋馆游一次吧”。正因为这位同学在读书中积累了材料,为自己习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文章生动有趣极了5、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
一堂生动的读书课
今天是周四,原本平平常常的一天,却让一堂语文课点缀的丰富多彩.说起这个语文课,它可是四门主科中最难的一科了,加上语文老师的严厉管教,便使一些比较调皮的同学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今天第一节课下课,由于第二节语文课有人来听课,班主任叮嘱我们千万要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我们才决定“多给老师点面子”.“上课!同学们好!”“老师您好!”随着我们懒洋洋的回答声,语文课在一段悦耳动听的乐曲中拉开了序幕.“嗬,这堂课有点儿意思.”“嗯!别出心裁!”同学们的议论声彼此起伏,老师见此情景,好像早就预料到了一样,说:“想必大家都很奇怪,一定会有很多的疑问,不过别急,待会儿让我们逐一解决.”我们顿时来了精神头儿,便认真地听起老师讲每一词句来.
可能是由于认真听讲的缘故,我们公认为这节课是老师讲的最好的一节,都在底下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老师仿佛也受到了鼓励,讲得越来越起劲儿,最后竟把听课的语文科研人员听得膛目结舌,不由得拍手叫绝.课上了一半时,老师忽然话锋一转,问道:“咱们班读课文哪个女生读得最好?”这时,我们班某男举起手来,喊道:“我要上厕所!”害羞的语文老师尴尬至极,全班爆笑(想不到他这一喊竟也为语文课增添了些许色彩),随后,同学们又把手齐刷刷地把手指向了我,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老师见了,便叫我伴着著名名曲《回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我一听:不就是刚上课时放的那首曲子吗?还以为玩什么新花样呢,就是为了这个呀!
喜欢花样的我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老师不就是想用这首曲子来激励我们,促使我们上好课的吗?这招虽然有点“鬼”,但这体现的正是老师们为了让我们上好一节课而含辛茹苦,付出的良苦用心.这节生动的语文课,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在这45分钟之前,老师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