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2 18:5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6:35
在朱元璋砸碎“水晶刻漏”的600多年前,也就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在大明宫中听取僧人一行汇报新历的制定进度。在李隆基决定重新制定历法之前,通行的历法是李淳风制定的《麟德历》。这套历法出现了不少差错,最离谱的是有一年,掌管天文的*根据《麟德历》推算出来数次日食,但每次汇报之后都没有发生。本应庄严神圣的“天变”成了朝野上下的笑柄,也就不得不让李隆基下决心改历了。
僧人一行博览群书,还曾专门前往浙江天台山向一位老僧学习历法,故而被李隆基视为改历的最佳人选。一行选择了同样擅长天文术数的宫廷画家梁令瓒作为自己的帮手,开始为制定新历做准备。开元十三年,一行和梁令瓒取得了新进展:一台名为“开元浑天俯视图”的巨型水力天文钟。
按照《旧唐书》中的说法,这个庞然大物以一个表面上刻有赤道和度数的铜球作为“天”的象征,用水流作为动力,使铜球以一日一夜为周期自转。一行和梁令瓒还有新的设计。他们在铜球外面加了“日环”和“月环”,表现日月升落。铜球和两环的转动运行与真正的恒星、日、月运动相对应,因而可以精准地测出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计算历法和时间。
一行和梁令瓒制造的这台天文钟,晦明朔望,迟速有准”,令李隆基感到欣慰。而更吸引李隆基眼球的,是天文钟上的另一处玄机:自动报时的木偶。“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撞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一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旧唐书》中仔细描绘的这两个报时木人,可以说是“水晶刻漏“里那两个木偶的前辈了。它们的运气不错,遇到了开明的李隆基,没有身首异处,而是作为“开元浑天俯视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放置在大明宫武成殿前,向百官展示。
机械学家刘仙洲先生在发表于1975年的论文中,曾根据宋、元两代重置这台天文钟时留下的资料,系统地研究过木人自动报时的机械原理。他认为:“一行和梁令瓒的创造,共用了五个齿轮系和两个凸轮机构。”水轮等速回转,带动齿轮系,使仪器中间的铜球每天规律地回转一周。再由每天回转一周的轴,带动一个每天回转96周的齿轮,小木人的手臂相当于这个齿轮连接的一个拨子,齿轮每转一圈是一刻的时间,拨子一动,小木人就能自动击鼓了。敲钟的木人也是同样原理,只不过这个木人背后的齿轮,每天只回转12周而已。
刘仙洲先生的观点,在现代学者间也有争议,但无论一行和梁令瓒的这台天文钟的运转原理如何,唐代这两个报时的小木人带给科学界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它们的一敲一击,如同我们熟悉的钟表指针“滴答”作响,意味着时间第一次实现了数字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6:35
自动的解释:(1) [automatic]∶不用人力而用机械、电气等装置直接操作的自动控制(2) [voluntarily;of one's own accord]∶自己主动自动参加详细解释(1).自己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