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为什么溺爱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1:5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19:45

溺爱同溺水一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是十分危险的。所不同的是,人们更容易避免溺水,因为水与陆地是有边界的,易于辨认,再说,人还可以学会游泳。多少能在水里坚持一会儿,即使不慎落水,也还可以自救。而溺爱则不同,人们渴望爱,也愿意掉进爱里,真爱和溺爱又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溺爱常常具有更大的*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你掉进他的陷阱里。一旦有朝一日你意识到了要爬出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天鹅效应

天鹅效应就是溺爱。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育子弊病,但中国又自古反对溺爱,自古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就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的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一定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我国自古就有不溺爱孩子的家教之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唐代诗人罗隐有两句赠友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推崇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林则徐写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喝一口母亲的奶,他母亲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咬掉,他这样做是恨母亲的溺爱娇惯害了他。

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盗窃的少年被当场捉住,反绑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过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不孝,犯了罪还不够。还把母亲的耳朵咬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第一次偷了同学的写字板回来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我就不至于胆子越来越大,现在要被牵去处死。”

《古今谭概》一书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翠鸟为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鸟以后,它很喜欢,生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等小翠鸟身上长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又一次向下移动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权上。这样。翠鸟放心了,然而当路过的行人发现小翠鸟时,稍一举手就把小翠鸟掏走了。

巴尔扎克笔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娇惯女儿,他把大部分财产做了陪嫁,让女儿挤进上流社会,过贵妇人的奢侈生活,为使女儿快活,他替女儿的情人还了债,帮助女儿与人通奸。可是,出嫁的女儿,在榨取了父亲的最后一点养老金后,就把他当榨干的柠檬一样,无情地抛弃了。

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呵护有加,爱护过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这就是溺爱型教育。溺爱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过度保护,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人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等。

家长一定要吸取前车之鉴,客观对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孩子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父母要能客观对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不能为孩子掩丑护短。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错误百般庇护,缺点百般掩饰,结果孩子的小错酿成了大错,小缺点变成了大毛病。正确的爱应是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能防微杜渐,禁于未发之时。

其实溺爱是一种剥夺,又是一种罪孽,它可能制造*或残疾而留下生命的遗憾,殊不知智力与能力的残疾比身体的残疾更可怕。

溺爱带来*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花朵,家庭的希望,所以会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充分关注。但具体说来,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他的未来。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们中国的一些孩子受家庭的传统式教育而显得畸形发展。孩子是爹娘的一块心头肉,可以说孩子从他(她)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深深地系在爹娘的心里。家长对孩子的疼爱能够发展到溺爱的程度。比如说。孩子走路跌倒了,家长肯定要急忙跑过去把(他)(她)扶起来,还要用甜蜜的语言抚慰一下孩子跌倒的心灵。于是乎,传统的家庭溺爱式教育开始付诸实行。孩子吃饭,爹娘给他(她)把饭送到嘴里,孩子睡觉。爹娘给他(她)被子铺下,尽管这些孩子已*岁有余。

如此,这些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伴随了多半生或者一生。而我们看看美国一些家庭教育孩子的模式,往往是不同于我们中国的。

美国的孩子跌倒了,父母绝对不上前扶他(她)。从这点根本上反映了我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本来是人之常情的事,然而这种疼爱如果一旦转变成溺爱,就变了质了。我们常说:“溺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常有适度的疼爱,合理的引导而成就一个孩子。但我们中国的有些家长常常是孰视无睹。这不但害了孩子,而且害了父母。我们说一个人的成长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A、家庭B、学校C、社会,而A选项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来到世上首先见到的就是父母。难怪我们从小首先开始学的称呼就是“妈”或者“爸”,其次才是“叔”“伯”“舅”等等,至于以后的老师朋友之类更是很远。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如果家长代替了孩子所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客观上家长已经抹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更谈不上自我创新与实践能力。诚如这样一个故事:说中国科学院有位博士生,他的成绩非常优秀,但因他不知如何吃饭而被该院开除。看过可能有点不信。但这是真实事例。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如果人有其他非人而不同于人的东西代替他所做的一切,人绝对不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我们想用机器人代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就可以足够的享受人间安逸的乐趣。可惜这种幻想是暂时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天生是存在惰性的。只不过这种惰性在某些人身上显的突出,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略显甚微。所以,如果一个人从小习惯了父母的溺爱,那么他(她)绝对不会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这种情况农村中出现的比例要略高于城市一些。城市毕竟聚集了大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中、高产阶级。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还不是过于溺爱。可农村就大不相同。有的家长好不容易生了个能够“传宗接代”的男丁。这下可好了。溺爱到形影不离的地步。连名字都叫的异常可爱:南方叫“阿猫”“阿狗”,北方叫“猫猫”“驴驴”“狗狗”“牛牛”甚至“猪猪”之类。以表溺爱。但我们不排除城市中一些家长出现的溺爱现象。总之,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溺爱是普遍存在。因为溺爱,所以出现了许多*的书呆子,*的健康青少年,更有甚者,“成了监狱里的囚犯”。

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照料,搞全程包办服务。这实际是在“软化”孩子的心灵,暗示孩子*。剥夺了孩子活动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实践证明,这样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往往懦弱*、思想幼稚。为了让孩子将来能经受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风浪,必须让孩子从小就会对困难和挫折有所尝试和体验,学会以平静的心情与合理的方式对待困难和挫折。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爹娘的心头肉充满希望,为了祖国的花朵充满美好的未来,请家长们吝啬一点你的“溺爱”吧!

“吝啬”你们的一份关爱,就等于挽救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们不想听“救救孩子”的呼声,就做一名践行者吧!

当心孩子指控我们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更是经常带着三分骄傲、三分崇高、三分委屈,外加一分遗憾地这样对孩子说。然而,虽说如此。但还是心甘情愿地、一日复一日、一代复一代地这样“可怜”地爱。前几年,有些严肃的社会学家曾说过,继古代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后,人类是否步入“儿权”社会?不管这样说理论上是否成立,但无法掩饰这样一个事实:家长对子女的爱投入越多。对子女的期待值失落感越重。我们不得不问:父母们,我们是不是爱过头了?

现在的孩子是“百亩地里一棵苗”,加上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了,社会和家庭都有能力来“浇”这棵“苗”。我们又自信是最富亲情的民族,也早就把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苛刻”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事,尽量大人做;好吃的,净让着给孩子吃;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同时明里暗里又把过高过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长从“胎教”起就为孩子设计了上重点大学这座“独木桥”。由于“设计”不现实。往往激起孩子的“反弹”。“光宗耀祖”常常是我们一些父母爱孩子的弱点,我们要特别警惕这种传统的酵母使我们的爱变味。

生活好了,要谨防“富贵病”,这是大夫提出的忠告,社会学家也同样敲响了警钟。在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由于生活好了从小娇惯不能吃苦,新一代变得无力气;生活养尊处优,导致精神空虚,悲观厌世,对前途不关心:由此引起对社会无责任感,出现了被称为“三无族”——无力气、无关心、无责任心的青年一代。这种“病”会不会传染给我们?其实,这种“三无族”的病状在我们一些青少年中已出现,令我们的家长深为苦恼。球王贝利在巴西足球队第三次捧回世界杯时,恰逢喜得贵子,人们祝福他:“这孩子今后会成为你这样的明星。”贝利却摇头:“他绝不会有他父亲这样的成就。”“为什么?”贝利这样解释:“他的家现在很富有,不像我过去那样贫穷,因而他将缺乏‘力’的竞争能力。”应该说,贝利教子方面的“忧患”意识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巴尔扎克讲得好:“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母亲手里。”而孩子身上的毛病,几乎都是我们苦心积虑地“爱”的结果,同时,又是由于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由*社会制造出来的东西。审视我们的爱是不是过了头,首先要看我们爱的动机和形式对不对。否则,去指责孩子就欠公正了。当父母的,当爷爷奶奶的,不但要为孩子的生理健康负责,同样要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负责;不但要想到孩子的今天,更要想到孩子的明天,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要有意识地去磨炼孩子,让他懂得吃苦,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孝敬父母,学会宽容、忍耐、理解,同时要树立竞争意识、拼博意识、自强意识、风险意识。爱,也要讲科学,讲理智,讲效益,不能溺爱,更不能错爱。

一个24岁的美国青年,上法庭控告他双亲,理由是父母在他年幼的时候,不严加教养,以致使他*后无法立足社会,要求父母赔偿“损失费”35万美元。

今日的父母勿重蹈旧辙,别让我们的孩子在21世纪的法庭上也出庭指控我们!

父母偏溺爱甘为子女牛

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

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人际关系上碰到哪怕是一点困难和挫折,很多人都会表现出不适应。从而退回到家长的“翅膀”之下。这时。家长并不是鼓励孩子战胜困难或加以正确引导,而是一味地袒护、心疼孩子。当孩子养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时,经济上难以独立时,做父母的才开始担心:“我们不在了,孩子怎么生活?”但又不忍心把孩子“放归大自然”,“让他们受那份罪”。于是便演绎出一出出为子女做牛做马、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子女牛”的悲剧来。

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认为整个世界都应当为他们服务,孩子的精力都花在如何操纵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逃避应负的责任上,缺乏责任心与自理能力。这是儿童心理学家给家长的忠告。

现在许多家长热衷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质上是对孩子积极性的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家长是在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不相信你的能力。爱德华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就倍加疼爱他。他4岁了妈妈还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爱德华去幼儿园,老师告诉他的妈妈,爱德华不会自己系衣服扣子,也不会穿鞋……老师告诉爱德华的妈妈,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这些其他4岁的孩子应该学会的事情。可他妈妈却说:“我喜欢我唯一的儿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最大的牺牲。”

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对儿子的可怜。她自认为是一个好妈妈,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儿子。可这种超常式过分的爱引起的负效应是很多的。首先,儿子会在心中感到妈妈会理所当然帮他做所有的事情,为他服务:他可以不干任何事情。而有一天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有沉重的失落感。这种类型的妈妈。这样的无私行为实际是自私的。因为他忽略了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倘若等孩子长大之后上了学,妈妈还是一如既往,还是不断地替他做事情,爱德华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的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毫无准备。

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父母拒绝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其结果却是我们不尊重自己的孩子。

溺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坏的礼物

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难的是掌握爱的分寸。”

现在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尤其小学阶段的孩子做任何家务事,有的家长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洗手绢、穿衣服等,即使做家庭作业,家长有的要么是替做,要么是陪做。

常听家长们解释:“孩子还小,替他做做没关系,长大一点就会好了。”是这样吗?据专家们调查,一个孩子如果15岁以前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劳动习惯,就有可能成为终生的“小懒汉”或“懒姑娘”。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信。这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往往是长期的。

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提出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家长把素质教育的任务单纯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其实,中小学阶段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意志、性格、情感等等,都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曾总结说,“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生而不忘。”“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确重要,也说明教育孩子要抓紧时机,别期望着孩子“长大一点就会好了”。老师们都有体会,改造一个人比塑造一个人常常要难得多。

社会上屡屡出现父母因溺爱孩子,最终尝受恶果的例子。像有一对教授夫妇,居然被疼爱的独生儿子杀害。这使家长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对孩子给予爱,孩子反而会变成这样?就好像辛辛苦苦种甜瓜,收获的反而是发涩的苦瓜。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父母权威的看法直接影响其未来对环境、对社会规范的看法。“恶果”通常是这样结出来的:孩子一次次试探、一次次成功地突破父母给设定的规范,比如说本来今天不买玩具,但孩子一闹就给买了。孩子便将父母的纵容看作软弱(至少潜意识这样认为),接着便期望所有的人都像父母那样满足其所有要求,——而这,在社会中又怎么可能呢?父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稍有挫折,就易产生强烈抵触行为。在外边别人不买孩子的账,孩子回家反过来把这种气加倍给予父母。

目前很多家长仍以孩子学习成绩为关注的焦点。为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一切都愿代劳。实际上。简单的家务劳动等,并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相反它对发挥孩子的特长和创造性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增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培养孩子*后的责任意识。像美国家长经常鼓励孩子:“Do it yourself(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口号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和独立观念等可贵品质。我们也并非缺乏这种意识,缺乏的只是当今这一代家长们的勇气而已——“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怎么敢拿自己的孩子做教育试验品?人家给孩子买这买那,我也就得买,不能亏了孩子。”

当然,溺爱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社会各界多感受到,我们过去几代人习以为常的不少价值观念,到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却均被猛烈的摇撼着。相当多的父母发自内心地认为,孩子即将面临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生活环境国际化的社会,有关孩子自我控制的品格、个人能力的形成,家长无以为助,所能做到的,就是以全部的爱,支持孩子。——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承包一切”的爱,除了表达父母的心意外,实在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有益的养料,一位西方教育学家的话值得家长们牢记:过多地迁就子女,对孩子溺爱,将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份最可怕礼物。

有一谜语打一类人群,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谜底是:啃老族。

但愿我们不要把溺爱这份坏礼送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毫无益处的“啃老族”。

别把孩子培养成了“袋鼠一族”

所谓“袋鼠一族”,就是指那些拥有大专以上文凭,年纪轻轻却不工作,生活费用都来自父母,没有同事,生活圈子里的主要对象就是同学的一群都市年轻人。他们被形容为总躲在年老父母的口袋里。不愿把头露出来的“小袋鼠”。

“袋鼠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的一篇文章中,它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但以薪水少等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据报道,当时法国青年失业者中有80%依赖父母维持生计,于是文章作者就把那种在腹袋中吮奶,生长6个月至一年后才能独立的袋鼠的特点转到了不愿长大的年轻人身上。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家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袋鼠族”。因为择业的“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有的人30岁左右也可能失业在家。也可能不想工作,靠父母供养度日,在父母的“育儿袋”中安享太平。也有报刊称这些人为“啃老族”、“傍老族”。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却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年轻人。在中国,“啃老族”是个新失业群体,且不断壮大增加,由此带来很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

据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人群:一是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比较挑剔,总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找不到工作,这一类占10%;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上海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将近85%的不在读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湖南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也愈演愈烈,30岁以下的失业者占失业总人数的41%:广东新增加的失业青年数量竟超过了下岗人员,他们无稳定收入,大多靠父母的经济支持维持生活。

“袋鼠族”队伍的日益壮大,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首先,“袋鼠族”成了社会的安全隐患。当前青年犯罪率上升。与“袋鼠袋”有着重要的联系。其次,引发了家庭矛盾。当父母丧失了供养能力,“袋鼠”们出了“育儿袋”难以生存时,有人便恩将仇报,引起家庭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家庭血案。三是导致夫妻感情恶化。青年男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父母的生活。如果组建了家庭,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他们便难以在社会中生存,由此便恶化了夫妻感情。轻则感情不和,争吵斗殴;重则分道扬镳,甚至使矛盾升级,酿成犯罪。

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袋鼠袋”。让年轻一代“总是长不大”呢?

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和变革时期,市场经济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生活成本急剧攀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是他们向父母或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另外,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年轻人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比较困难,加上社会上出现的“35岁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年龄限定在男35岁、女26岁以下;一些“技术门槛”要求不高的职位,如普通业务员、服务员等,年龄稍大的求职者就业困难,出现了“35岁老人”。这些“老人”没有退休金,也享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成为“袋鼠族”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家庭过分溺爱,造成失业。中国父母穷其一生的努力,正是为了子女。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一些能力有限的父母在不能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时,还会产生内疚心理。家庭的温情、溺爱,让年轻人以为接受父母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青年拒绝长大。伸颈待哺。“袋鼠族”中的绝大部分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应试教育中,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就业技能训练;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无优势可言,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望而生畏,在有难度的工作面前退避三舍。这样就使一些青少年拒绝或不愿长大,他们更愿意在“育儿袋”中过舒适悠闲、无忧无虑的生活,宁愿伸颈待哺。也不愿自己觅食。这些年轻人共同的致命缺陷是技能低、不求上进、害怕竞争、责任心偏差、勤劳勤俭意识淡漠、加上社会风气中“金钱味重”,让他们心高气傲、价值观错位,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呆在父母的“育儿袋”中伸颈待哺,成了他们的生存法则。

在对“袋鼠族”现象追根溯源时,有人作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袋鼠族’就像一壶没烧开的水。当社会经济发展之‘柴’不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柴’有缺陷,自身素质之‘柴’又缺乏时。这壶水能烧开才怪呢!”

“袋鼠族”现象是一种病态,是一种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袋鼠族”的队伍不能也不该膨胀,这关乎一袋人的成长,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要让“袋鼠族”自食其力、自立自强,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为人父母者,不光要考虑儿女目前的生活,更要为子女的将来着想。不能让子女在“育儿袋”中荒废时光、虚度年华,应该主动为他们“断乳”,并把他们推向社会。中国一句古语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学会生存之道,学到求生本领,才是真正的爱、负责任的爱。哪怕你是千万富翁,也要把儿女推出“育儿袋”,让他们自己创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13岁的刘伟要离开家,他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原因是“爸爸妈妈对我太好了”。他说:“我上学放学爸爸都用车接送,回到家他们连饭都给我盛好了,还给我夹菜。想吃苹果,他们就削好皮,切成小块,插上牙签摆在书桌上。家务活就更不让我动手了。他们就知道让我学习、看书,未来的一切都给我安排好了。我在家里就像一个木偶,没有一点发言权。一说点自己的意见,他们就说:‘你还小,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有点时间好好看书去。”’刘伟说,“物质上的满足是永远不够的,他们越爱管我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为何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父母的过分呵护让孩子遇事缺少解决能力。精心照顾、包办代替、过度保护,使孩子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劳动技能低下、环境适应能力差、性格懦弱,使他们不懂得谦让,结果经常遇到挫折,沮丧而又束手无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19:45

溺爱孩子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和伤害!

1、自私自利

父母溺爱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以自我为中心。

2、胆小怕事

父母溺爱容易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稍有不适就惊慌失措。

3、称王称霸

父母的溺爱导致小孩没有好恶之分,像个小霸王一样,认为别人的东西也是属于自己的。这种孩子,在幼儿园也容易和别的小孩发生矛盾。

4、偏食挑食

父母溺爱的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久而久之,宝宝养成这种习惯后,就开始挑食偏食了,这对宝宝的成长发育非常不利。

5、内心无爱

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

6、价值观混乱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因为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就会觉得他不需要这些正确的价值观,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处在混乱状态中。

7、失去学习兴趣

被溺爱的孩子在学习上会遇到各种障碍,于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不喜欢学习,最后厌学,甚至辍学。当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紧跟着其他的毛病就都出现了。

8、能力低下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较强的能力,学习成绩优秀,但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退化了,这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企业培训学到了什么 培训感悟简短 有关培训的感悟 通过培训学到什么 培训你学到了什么 领导问培训学到什么怎么回复 Linux系统安装FTP服务器 Linux系统的网络文件共享 建筑的七盏明灯的内容简介 面向对象设计七大原则 简单说 交互设计七大定律 ...预定之后是不是直接入住,还是要另收费。还有团购是什么意思... 美团上,团购是什么意思? 溺爱的十种表现 宠爱和溺爱的区别? 什么是溺爱? 溺爱什么意思啊? 溺爱的意思是什么 什么叫溺爱 溺爱什么意思 “溺爱”是什么意思? 溺爱是什么意思啊? 华为手机的返回键怎么样可以调到右边 溺爱是什么意思啊 溺爱是什么意思 溺爱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溺爱 怎样设置待机画面? 17款现代名图待机画面怎么设置 怎么把喜欢的图片设置成待机画面? 手机待机画面怎么设置 溺爱有两种,放纵型溺爱有什么害处? 美团的团购ktv什么意思 关于溺爱的事例 溺爱有两种,放纵型溺爱有什么影响? 关于溺爱的名言名句 造成溺爱的原因 美团网的团购是什么样的? 团购跟美团的概念是什么 路由器设置向导中的上网账号和上网口令默认或一般都是什么 java记录日志有几种方式 路由器配置向导路由方式上网账号和上网密码? java 如何配置log4j日志文件保存路径 Java:系统日志按月存储该如何实现?难道每次插入前还需要判断一下当前时... 无线路由器设置向导中上网账号及口令应该填什么? java怎么将系统日志存到数据库? 路由器里设置向导中的ADSL上网账号和口令到底应该输入什么? java开发里 保存日志方法问题 java中如何使用log4j将日志信息写入数据库中(转) java中log4j动态保存日志问题 java 中怎么将程序出现的异常信息保存到日志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