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与边界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0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2 01:54
可是小孩不懂规则,想试探自己权利的边界,比如我娃2岁,撒一地猫粮,不肯捡,这种时候如果对方是个成年人,他会有羞耻心会捡吧,可是小朋友不捡还说妈妈捡,一直被*着捡就会搬救兵:外婆。这种时候如何平等对待呢?难道是因为年龄没到?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知道很多家长也有类似的疑问。很多人会担心,孩子不像*一样有判断力,如果我们尊重孩子,他们可能就会为所欲为、不听大人的话了。
我也见过一些真实的例子,有的家长看了一些育儿文章、育儿书说要尊重孩子,就开始教条式「尊重」孩子。教条的表现一般体现为无*的包容和不制止。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霸道、不讲理的。我们常常会用 bossy 来形容他们,也就是 boss 衍生的形容词。这个词特别形象,有画面感。
所以我也很能明白这位家长提出这个问题的疑虑。
| 尊重孩子的核心是什么?|
在谈论如何尊重孩子之前,要先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认为「尊重孩子」,「像对待*一样平等对待孩子」,其实终极目的是为了 empower 孩子,给予他们能力。小朋友获得能力的最佳方式,也许也是唯一的方式,其实是在体验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吸收获得。
我们尊重孩子,给予他们权利和责任,就是为了让他们与这个真实世界有更多的接触面,让他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吸收更多能力,变得更强大。孩子能力变强之后,会获得更多的权利和责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尊重孩子,其实是在帮助他们适应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懂事。
懂事指的不是听大人话,而是明白事理和规则,明白每件事情的原因和后果,以及与自己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也往往是更受欢迎的。
而「像对待*一样平等对待孩子」,应该是「尊重孩子」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应该怀抱着的一个愿景,而非原则。
那种无底线的「尊重」对于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因为它给孩子创造的,是一个虚假的世界。现实世界中,没有人会无底线地包容别人的行为。每个人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但与此同时,自己的行为也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无底线的放任只会让孩子在以后与他人相处或者独自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不断遭受挫折。他们最终可能还是能从真实世界里学会这些,但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比起小时候在家长引导下的习得要艰难得多。
| 尊重孩子的边界是在哪?|
怎么样才算是尊重孩子?我的看法是,孩子可以自己承担后果的事情,他有绝对自主权,他的意志最重要;孩子的心智还不足以支撑他做出正确决定的事,我不会拿出来询问他,因为我不希望他万一做出错误的决定,我还要拿出家长强权来纠正他,这不利于他个人意志力的培养。我基本不会因为拒绝他否定他的意志而内疚,因为我知道自由的自主权一定是在规则下的。
这是一位妈妈在之前那篇文章下的留言,她说得非常好。
尊重孩子的边界,其实就是孩子心智能力和身体能力的边界。超出这个边界的事情,就需要家长替孩子做决定和负责任了。
文章开头的问题里面,妈妈要求小朋友捡猫粮的例子,那位妈妈说得很对,小孩子是没有羞耻心的。三岁以下的小朋友还未有我们*的「道德」与「是非对错」的概念,所以孩子的心智能力还无法做出「自己打翻了要自己捡起来」这样的道德判断。
当「是非概念」超出孩子认知范围时,就需要我们*来替他来作判断了。所以大人可以帮孩子做决定,让他必须把猫粮捡起来。这并不是不尊重他。
孩子在没有「是非概念」的情况下,破坏环境或伤害别人,这些责任都得由父母来承担,所以父母也就有权利去为孩子做判断了。
现在网上常常「征讨」那些在公共场合冒犯别人的熊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他们的问题其实就是,小孩子没能力作判断时,家长不但不承担判断的责任,还倒过来要求别人一起无*地宽容他的孩子。
另外一方面,从两岁小朋友的身体能力上来说,捡猫粮是他完全有能力自己做的事情,我们要求他像*一样收拾好,其实也是对他的能力的一种信任和尊重。
当然,家长为孩子判断好「自己打翻了要自己捡起来」这个边界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捡起来的这个过程。我们不可暴力地拽着孩子捡,也千万不要用「道德判断」来指责他,希望以此来驱动他,因为他还无法明白「道德对错」。
我们其实可以用各种温柔而坚定的方法来引导他完成这件事情,例如帮他一起捡,或者把捡起来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虽然孩子还小,不明白道理,但是我相信,在「自己撒的猫粮要自己捡起来」的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地,当他到了有道德概念的年龄后,他会比别人更好地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的道理。
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他们的权利和需要负的责任也会随之增加,我们尊重孩子的边界就需要不断调整和扩大。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何能知道我们自己孩子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呢?多点陪伴和观察孩子,便是了解和感知这些边界的最好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2 01:55
核心与边界的关系
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理论概述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 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