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内经》,谁知道经络的起源,最佳答案者奖20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1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31
以下观点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1、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都没记载“经络”起源的年代。但是,《内经》和《难经》可以证实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内经》确有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可以证实。
二是《内经》明确指出“六律建阴阳诸经”,见于《灵枢•经别篇》,可以证实。
三是十二经的起源比奇经八脉早,见于《难经》,可以证实。
四是阴阳学说的“三阴三阳”为十二经提供了名称。
2、“三阴三阳”源于“阴阳”的衍化。
3、中医学的历史比阴阳学说的历史更悠久,曾经相当长的时期,中医领域没有“阴阳”的概念。
4、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方法论,被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以后,主要发挥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5、阴阳学说是用“阴阳”这个代名词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由“阴阳”衍化出来的“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只代表“阴阳”衍化的不同阶段。
6、《灵枢•经脉篇》表明,人的脏腑、器官、皮、肉、筋、骨、血脉、毛发等都是在母腹内发育的,但“经络”不是在母腹内发育的,人出生时没“经络”。并且,《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即“六律建阴阳诸经”。
7、赋予“经”的内涵,使之成为十二经,是从创建“根”和“结”开始的。所谓“根”,是“经”的起点,都在四肢末端。所谓“结”,是“经”的另一端,分别在头或胸腹部。“根”和“结”之间,构成各“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
8、《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都有对“根”和“结”的记载,可以证明,最初的十二经,都以“根”和“结”为两端,确实是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 ”创建的。比如,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9、根据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看出,十二经之名,根本不是解剖学概念,
而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
10、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以及“经”和“经”之间、“经”和“络”之间的互相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归经的腧穴、归经的病证、归经的药物等,都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逐渐调整、逐渐完善的。
11、《难经》第二十八难确实有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奇经八脉也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34
伏羲以前就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2:38
经络学说创立于先秦时期,在《史记》、《吕氏春秋》及《庄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就有大量篇幅专论经络。根据史料考据,不少学者认为经络学说的形成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4-2世纪。
经络的最早发现,推测有三种可能:
对脉、筋等的形态学认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始基:
古代医家在解剖中发现了血管和一些条索状组织是连接内脏之间的主要形态结构,并且延伸到四肢末端,这应该是经络原始的解剖形态,故《内经》有时称其为“经脉”,有时又称其为“筋脉”。早于《内经》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亦言“脉”而不言“经”,说明古人对“脉管”的形态学认识是相当早的。《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言“经脉”,指脉管而言。气口,也称寸口,即中医切脉的桡动脉搏动处。但在临床实践中,针刺脉管仅会出血而不会“得气”,只有针刺到一些条索状的组织结构时,才能得气,于是就出现了“筋脉”的概念。可以说,若没有对脉、筋等的形态学认识,就不能有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在发现穴位并逐步以点连线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上古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每因劳动或其它原因,身体的某一部位被石块、树枝刺破,或为火灼伤,而身体其他部位所患的病痛即随之而清除或减轻。经过无数次的反复,长期的不断体验,逐步从中发现和认识到石刺、火灼某些部位可以治病,这就是较为公认的针灸疗法起源的假说。青铜器或铁器的使用,出现了金属针具,针韧而尖,能固定一个小点,进行深扎,逐步摸索出针灸治疗的特殊作用,进而定出“穴位”,这就是穴位的来源。刺激某一穴位有针感的传导,并有一定的传导路线,而且具有同类主治性能的穴位,有往往排列在同一感传线路上,这就使人们认识到穴位之间贯穿着一条传导路线,这种联系不仅反映在体表,并同内脏密切相关。于是,点连成线,形成了经络的循行路线。说明经络学说的形成与穴位的主治性能、针感的传导路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经络的发现源于古人气功导引时“内景反观”的特异感觉:
气功导引是古代的养生保健术之一。在练功过程中,逐渐地察觉到气感可贯流躯干一周(即任督二脉,气功理论中称为“小周天”),并能是其他路线相继通行,产生健体延年和治病驱邪的作用。气功导引入静状态下对人体传导路线的感觉逐步积累,便对全身主要经络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认识,为经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李氏“内景返观”之说对经络起源的探索是卓有见地的。据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帛书》中考察,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记载,证明了经络的发现可能并不迟于穴位。
总之,经络是通过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体表针刺感应传导的经验,穴位主治性能的归纳,气功导引贯流任督诸经的感受,经过整理总结,逐步趋于系统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