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4 15: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1 06:58
公众是艺术生存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所在,同时艺术也培养公众的审美趣味。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使之适应自身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这一过程,人不仅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自身。艺术家艺术创作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关系,他首先是公众中的一员,然后才是艺术家的身份,艺术价值意义又是需要通过公众的参与介入来完成,公众始终是艺术活动创造的主体和根本动力所在,公众对艺术的态度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占有、使用、消耗,而且也是一个自身的再生产过程,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意识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他创造的对象化世界的发展而下断发展,随行人创造的“自然”变得越来越丰富,人自身的主体性也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公众在艺术鉴赏接受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造,因此消费的过程也是人的气质的培养过程,艺术消费的培养铸造了公众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视界。而公众审美趣味、审美鉴赏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艺术,更进一步地促进了艺术的良性发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