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练不好这三大能力,进社会只能跑龙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4 05: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1:36
前不久,与一个同校同专业的师弟聊天,他对自己当初选择文科专业,表示十分后悔。
听他讲,毕业后才发现文科生工作的可选择范围相对受限,理科生能干的,文科生干不了,文科生能干的,理科生也能干。
特别是每天从事的文字写作、协调沟通、办文办会等事务性工作,更让他觉得被边缘化、价值无从体现。
他的抱怨并非个案,不少学习文科专业的在校学生和正在从事文科专业工作的上班族而言正在为此迷茫和焦虑。
后来,我告诉他,其实他走入了一个认识误区:
第一,所有工作都并非看上去那样光鲜亮丽,我们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如医学,在大部分都认为医生待遇高、工作好,但其实对于刚入职的年轻医生而言,是相当辛苦的,并且压力山大。真正一劳永逸的专业和岗位是不存在的,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企及的劳动。
第二,学的文科并非是工作陷入困境的根源。我们都知道社科文学领域杰出人才比比皆是,远有近代以来的梁启超、鲁迅、巴金、茅盾、季羡林,钱钟书,叶嘉莹,近有现在的央视名嘴白岩松、撒贝宁,知名学者易中天、王立群,网红大佬罗振宇、樊登、唐家三少等等,大到每个单位都有领导和单位离不开的“大笔杆子”,小到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的自媒体IP。
所以,其实 真正让文科生焦虑迷茫的不是文科专业,而是怎样练就文科专业的核心能力,发挥出文科生独有优势。
写作看似简单,仿佛只要识字就会写。但真要成为大笔杆子绝非一般人能轻松练就的。
就像郭德纲讲评相声,“你也能说话,我也能说话,我能做到让你掏钱听我说话,这算真本事”
写作也是一样, 文科生不能满足于简单低层次的写作,应该朝着非我莫属的品牌写作不断精进。
黄遵宪曾盛赞梁启超的文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当初袁世凯密谋称帝,梁启超曾做了一篇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忌惮于梁的文章,曾企图20万大洋买下文章不要发表。由此可见,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也是一样有高度的专业能力。
我们应该追求的就是这样的高度。
不同于理工科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或具体的事物,文科生的研究对象是群体,是社会,核心是人。
长期与人打交道,会逐渐帮我们养成共情能力。
所谓共情能力,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这种能力将非常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因为我们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观念、想法,更知道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沟通。
在信息化社会让大家变得越来越宅的大背景下,沟通协调能力正在变得无比珍贵和稀缺。
所以,成为一个共情沟通协调的高手,文科生既有优势又很受用。
文科生读书基本绕不来国学和心理学。在长期接触阅读学习经史子集等经典国学的时候,即便我们仅仅把它当成知识背诵,它还是潜移默化会影响我们的三观。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人说这太虚了,其实不然。
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如果你掌握了大家都缺少的逐渐遗忘的东西,那么你就变得稀缺,只是需要一点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只要你坚持读下去,逐渐的你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你气质上的变化,因为你的涵养而尊敬和亲近你。
当然这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卖弄之嫌。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会接下来继续分享如何提高这三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