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 数学周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2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2:59
今天下午在海中体育馆观摩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的三节数学课,分别是《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基本认识》、《圆的认识》,课后,并聆听了华校长的精彩报告。尽管外面大雨滂沱,寒气*人,但海中体育馆内座无虚席、热情高涨。
华老师一上讲台,他亲切的笑容,他谦虚的表白,以及他九十度的鞠躬,让我看到了有涵养,谦和的教师形象,他亲切地犹如我们的同事,教导主任,完全没有一点名师的架子。他不光尊重台下的每一位听课教师,对学生更是处处尊重。整节课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上,都是在学生主动探究中一步步完成的,教师没有一点的不相信学生的意思,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这是对学生整体的尊重。
华校长的三节课扎实、踏实、真实,课堂上华老师始终充满着微笑,语言幽默风趣,教学构思新颖,体现了课改的最新理念,将新课程理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理论上具有前瞻性、操作上具有简便性、思想上具有深度性。“想别人之未想、创思维之极限”可见华校长在教学艺术上的追求已经是炉火纯青。
华校长的三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将抽象的数理思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数学课也具有独到的文化底蕴。如《圆的认识》一课始终围绕“圆,一中同长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两句展开,极具文化内涵。他本人的发言句句精彩,彰显出一名极具文化背景、极具智慧眼光的数学名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的风采。
华应龙老师32岁时成为国家特级教师,他的成功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他的勤学,善思,更取决于他对待教学的精益求精。他写道:“苏轼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要达到教师理想的教学境界,需要才能,需要功力,还需要厚实的生活底子作基础。我也许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我一直在努力追求,做一株思想的芦苇,不断反思教学,超越自我。此次华校长从北京赶回故乡,回报乡梓,连上三节汇报课,把素质教育的最新理念传达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让每一位家乡后学都深为感动,深为敬佩,让我们每一位家乡教师深深地勉力自己吧!
我们曾听过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谁都不敢放弃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学:圆内、圆外、圆上,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圆内、圆外、圆上”如此精确而到位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以体现数学教学的内在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实,如果我们在意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像“圆内、圆外、圆上”这样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感知。放手将数学知识独立建构的权利交给学生,多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多给学生一点自我建构与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岂不是更好?
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学数学课中,一些非数学本质但已约定俗成的所谓的数学结论或概念,一直成为困挠一线教师的顽症。
是啊,数学教学,为何一定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圈里打转?我不否认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双基训练。但,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但张老师这节课,就没有让儿童的视野局限于“圆内、圆外与圆上”这种名词的堆积,他在意的是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内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圆”作为美与力的象征,不应肢解开来,以一种生硬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这节“美不胜收”的数学课的数学文化观及其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纪,理应有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观,更应有体现中国教育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学论与课程观,而这一切,就取决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种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数学文化思想,前几天通过网络听了张齐华老师上的一堂同样的课,可谓受益非浅,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将这样的数学文化极其充分的展示出来:
师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诚而热烈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的情境下,开展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他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画圆工具的方法,并让儿童在画中,学会选择与放弃;他让儿童从水纹泛起的圆中,体验一种自然界与数学神秘的联系与力量;他让儿童在“没有没有规矩,也成方圆”的情境体验中,理解了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辩证法。而这一切,没有丝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对学生积极探究的一种肯定。
当学会画圆时,有学生交流说:“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教师没有为学生的不守规矩而漠视对儿童创造才能的肯定。于是,张老师说: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3:00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圆包括圆心o、半径r、直径R,有关圆的公式:S=πr² C=2πr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其次是圆的作图。 因为不知道你是几年级,所以。。。没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3:00
查查文献吧,圆中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