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2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1:22
《捕蛇者说》*用了十六个"而"字,其中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最难理解。目前对这两个"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一、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析》中认为这两个"而"都是连词,连接谓语和它的状语: '号呼'状‘转徙'之态。‘饥渴’明'顿踣'之故。
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在讲"而"的用法时说,"而是连词。第一种用法等于现代的‘而且',例如: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三、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丛》(初中语文教案《第五册专辑》),把这两个"而”划在并列关系里。
四、上海市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辅导》(三年级上学期用),在补充注释中指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表示顺接关系。
五、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初中部分下册)认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前一个“而”“连词,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补充,得。”
上述这几种分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这两个"而”字看成是同一类型,把"转徙"和"顿踣"看成为两个词;如一—四种。一类是把这两个"而”字看成是不同类型。如第五种。我觉得这几种分析,只注意了形式,没有注意到内容。笔者认为,“转徙”和"顿踣"都是词组,而不是词;这两个"而”看似相同,实则同中有异。
"转徙”是一个偏正词组,新编的《辞海》查不到此词条,"转”和"徙”结合得不紧,都能独立运用,其意义不变。"转”应是"辗转",即反复不走的意思。"如,(陈涉)帅罢(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徙”是"迁徙”"迁移”的意思,如"闻义不能徙,不喜不能攻,是吾忧也。”(《史记·商君列传》)"顿踣”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辞海》虽有此条目,但它并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顿、踣分开运用,常见于古籍,如"兵甲顿,士民病。”"痛欲复裂,半步而踣。”对“顿踣”, 《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困顿跌倒。柳宗元《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顿”形容词,困顿。“困顿”,《辞海》解释为“疲惫;劳累。”“踣”动词,扑倒在地。课本沿用了人民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选编的《古代散文选》的注解,将其注为:“(劳累得)跌倒在地上”,按照课本注释惯例,凡是加上括号的内容,不是原文省略,就是注释者补充的。将"劳累得"加上括号,"顿"就没有着落了。所以课本在"劳累得"上加括号是不正确的,这个括号显得多余。
在基本弄清“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的意思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两个“而”的用法。
首先分析廖序东先生的看法。他认为这两个"而"都是连词,连接谓语和它的状语: '号呼'状‘转徙'之态。‘饥渴’明'顿踣'之故。廖先生接着说,“‘转徙’辗转迁徙。‘顿踣’,仆倒。”将“顿踣”解释为“仆倒”,显然不够全面,没有将“顿”的意思解释出来。这样解释,还不利于表现“苛税”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廖先生将这两个"而"都分析为连接状语和谓语,正是建立在他对" "转徙"和"顿踣"不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这一点我在后面还要谈到。
其次分析王力先生的看法。"而是连词。第一种用法等于现代的‘而且',例如: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而”在古代汉语里可以作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连接的两部分词语,在意思上是进一层的关系。这种“而”相当于“而且”。如:
⑴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重器。(《战国策· 赵策》)
----现在老太太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了他,赐给他很多贵重的器物。
⑵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三国志 隆中对》)
----孙权占据长江下游一带地方,已经历了三代了,地势险要,而且民众归附。
但是笔者认为,将“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而”分析为“而且”是不妥当的。因为“号呼”与“转徙”,“饥渴”与“顿踣”之间既不是程度上的加深,又不是范围上的扩大。再者“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尤其是" 饥渴而顿踣"不符合递进关系的条件。表示递进关系的前后几项,一般词类、结构基本相同。“饥渴”“顿”都是形容词,而“踣”是动词。
第三,分析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丛》(初中语文教案《第五册专辑》)的看法,他们把这两个"而”划在并列关系里。“而”在古代汉语里作为连词,主要表示并列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平等并列的,没有偏正主次之分。这种“而”相当于“和”、“又”等,或不译。如:
⑶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的郊外生有一种奇异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⑷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蟹子有六条腿和二只钳子。
但是,“号呼”与“转徙”,“饥渴”与“顿踣”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因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而”用于联合结构或联合复句中,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两种行为或性状的并列,不分先后、轻重和主次,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号呼”与“转徙”,“饥渴”与“顿踣”有先后、轻重和主次,也不可以互相调换位置。
第四分析上海市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辅导》(三年级上学期用)的看法,它把"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分析为表示顺接关系。这也是不正确的。“而”在古代汉语里可以作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顺承关系是一个大概念,它相对于转折,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递进和并列关系,上面已经讨论过了,再看看承接关系。表示承接关系的“而”,前后两项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因此前后两项不好调换位置。如:
⑸登轼而望之。(《佐传·庄公十年》)
----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的军容。
但是,"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不是承接关系。因为“而”表示承接关系时,往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饥渴”和“顿”是形容词性词短语和形容词,而“踣”是动词。尽管“号呼而转徙”中的四个词都是动词,但是它们没有时间上的先后,而有主次之分。这里以“转”为主,“号呼”“转”为次。
最后分析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初中部分下册)的看法。该书认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前一个“而”“连词,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补充,得”。我认为,前者姑且可以;但将“而”当作补语标志,译为“得”,这就超出了“而”的使用范围。即使“而”可以作为补语标志,译为“得”,但“饥渴而顿踣”中的重点不是说“饥渴”的结果,而是描写跌倒的情状。
那么,“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究竟应该怎样分析呢?先分析"饥渴而顿踣",上面的大多数的分析方法,都将其分为“饥渴”和“转徙”两个部分,但联系整个分句看,不尽合理。这样分析的结果,要么把“顿”的意思弄丢了,要么不太好翻译。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饥渴”和“顿”都是形容词,如果我们把“踣”作为中心语,把“饥渴而顿“都看成状语,都表示"踣”的原因,它们组成复杂的联合词组作状语,即联合式的状语。"饥渴而顿踣”可译成"(因)饥渴和劳累(而)跌倒。”如果这个分析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号呼而转徙”也可以作类似分析。即把“徙”看成是中心语,把“号呼而转”当作"徙”的两个状语。但它跟“饥渴而顿踣”又同中有异,"号呼”表示"转”的情态, “号呼而转”组成偏正短语,修饰“徙”, 表示"徙”的方式。用符号分析法可分析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由此可见,
"号呼而转徙"中的"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着"或“地”,"饥渴而顿踣”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或不译。全句可以译成“(只好)号淘痛哭地辗转逃亡,(因)饥渴劳累(而)跌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2:40
表示转折和连词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15
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