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02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01:43
秋分养生知识 秋分时节常见疾病及预防
1、心脑血管疾病:血压高者需注意保暖、监测
症状:头晕不适,甚至出现肢体不利麻木、语言不流利等症状。
原因:相对于夏天,秋季气温降低,甚至忽冷忽热,这样的天气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气转凉,人体周围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另一方面,在夏季由于天气较热,血管扩张而血压相对会降低,因此许多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会相应的减少药量,但若进入秋季后不能及时调整药量控制血压,那么血压也会出现波动,引起不适症状。
人群: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具有糖尿病、高血脂或吸烟、饮酒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
处方:第一,保持心态平和,以免因生气着急而导致血压波动。第二,随气温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加件外套。第三,有晨练习惯者,应注意活动量适度;天气较凉时,晨练时间可适当后延,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再外出锻炼。第四,饮食清淡,可适当多吃些滋阴的新鲜蔬菜水果,但应尽量少吃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第五,监测血压,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药量。第六,患有基础疾病者应按时用药,例如降压药、降血脂药以及脑梗或支架术后的用药等,均需遵照医嘱规范服用,切忌随意减药、停药。
提醒:老年人群所发生的脑血管意外中,脑梗较多见,约占70%左右。对于脑梗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在发病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的脑组织功能,促进恢复。因此,一旦出现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以免错过最佳抢救溶栓时机。
2、过敏性鼻炎:过敏者需防护,饮食防“发物”
症状: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有的还会合并哮喘。
原因: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且花粉传播也较多,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气温不冷不热,在20℃左右,这个温度适宜螨的繁殖,而螨也是诱发过敏的一个常见因素。
人群:过敏体质者。
处方:第一,查明过敏原,避免或减少接触。例如秋季玉米成熟,对玉米过敏者就要避免到玉米地里;另外,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则应避免食用。第二,遵医嘱进行脱敏治疗或对症治疗。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前使用抗过敏药进行预防。第三,注重个人防护,即过敏体质者秋季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居室要经常通风、打扫,定期清洗、晾晒被褥等。第四,饮食方面,除了避免食用可引起过敏的食物外,过敏体质者应注意少吃鱼虾等“发物”,以免诱发不适。
提醒:哮喘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与个人体质相关。除过敏体质外,有些青少年会在过度运动后发生哮喘或突发肺部感染等,这往往与免疫力较低有关。因此,运动锻炼一定要适度,千万不要过于劳累。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择慢跑、快走或肢体活动等不同运动方式及强度。
3、感冒:防干燥,别着凉,多喝水,吃清淡
症状:口鼻干燥,或打喷嚏、咳嗽,甚至发烧等。
原因:秋季主“燥”,人体极易感受“秋燥”,出现口鼻干燥、咽干不适等干燥甚至“上火”症状;若此时再不注意起居,不能随早晚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则很容易着凉受风,从而发生感冒。
人群:起居不规律者、免疫力较低者或“上火”者等。
处方:第一,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或汗出受风。第二,勿盲目进补,尤其是不能随意吃易致“上火”的补药或辛辣刺激的饮食。第三,饮食宜清淡、滋阴、润燥。例如莲藕、蜂蜜、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可适当多吃。
提醒:多喝水。
4、胃病:腹部保暖,心情开朗,按摩防病
症状:胃痛、胃胀、胃酸、食欲不振、腹痛、打嗝、消化不良等等,不同胃病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急性胃炎可见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脱水等;慢性胃炎则常无明显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原因:胃病四季皆可发生,但秋季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气温的影响。胃喜热恶冷,寒冷空气的
人群: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者,饮食不节制者等。
处方:第一,规律饮食,饮食卫生,遵医嘱忌口,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尽量饭后服药,以防刺激胃黏膜。第二,尽量保持精神愉悦。第三,及时就医,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对症治疗。第四,防止腹部受凉,除了适时加衣,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
提醒:对某些部位或穴位的按摩也可以起到保健及缓解症状的作用。例如按揉内关穴、足三里(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及腹部(顺时针、逆时针各36圈)可缓解腹痛、腹胀,增进食欲。另外,按捏小腿肚(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为度,可起到胃部保健作用。
其他病症:
1、秋燥
秋季降温的同时,也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水果中效果最好的是梨,其次像甘蔗、香蕉、苹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预防秋燥方法:
1、多睡一小时,保持充足睡眠:增加睡眠一小时,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2、合理膳食防“秋燥”:秋季天气较为干燥,会出现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等秋燥现象。多喝水、多喝粥,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要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3、少开电扇,关窗睡觉:秋天昼夜温差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因此,要少受“冷刺激”。
4、保护脐部,预防疾病: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要及时增添衣物,睡觉时盖好腹部,还可按摩脐部,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
5、坚持锻炼,但切勿过量:秋季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因此,我们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得到体育锻炼。但运动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
6、避免过早添加衣物: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天气变化无常,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容易伤风感冒。因此衣物需逐渐添加,不可过早过急。
7、注意胃部保暖:秋天需要注意胃部保暖,睡觉时需关好门窗,腹部盖好被子,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2、抑郁烦躁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段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预防:
1、加强日照量、光照量。研究发现每天照射一定量的太阳光或人工光线,可以减少秋季抑郁症病人的自杀念头。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应尽量打开家中或办公室中的全部光照装置,使屋内敞亮。人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消除抑郁情绪。
2、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平时除了一般朋友外,还必须找一些有道德、有修养、有知识、有见解、有头脑的好朋友。遇到不利事件时,就可以找那些完全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倾诉、商讨一下。烦恼和困惑就会烟消云散。
3、注意科学的生活方式。失眠是情绪低落的普遍后果,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女性减肥时过度节食会造成情绪烦躁,全面的营养、荤素的搭配、合理的膳食尤其重要。久坐不动、闷闷不乐、烦躁不安会影响全身内脏功能,体育锻炼在调节大脑和全身内脏功能的同时,也调节好了情绪,适当的锻炼非常重要。
4、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人生的道路大多是曲折坎坷的,但是,每个人的前途都是无限光明灿烂的。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勉励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知足常乐、难得糊涂、自得其乐。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秋冬季节常见疾病呼吸道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 3.五官疾病:口角炎,青光眼,雪盲症,鼻出血,耳冻伤
秋冬季预防传染病总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3.居家、教室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秋季常见病、多发病有感冒、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炎暑已过,秋季来临,从立秋到立冬前一天为秋令,而以秋分为季节气候转变的环节。此时呈现早晚凉,中午热的天气,所以也有“秋老虎”的称号。由于天气有热有凉,因此秋天疾病非常复杂。其中还有不少是由于夏天受暑未发的疾病,如休假外出,日晒雨淋,旅途劳累,生活不适,回来后更易发生这类疾病。
一般来说初秋疾病仍可按夏天法则来医治,如“伏暑”病,这种病是由于夏天受暑,潜伏下来,到秋天因受凉诱发。初起忽冷忽热,像发疟疾,大便多溏泻而不爽快,多数发烧,头痛,嗓子疼,胸口憋闷,心内觉得烦热难受。治疗应用香薷、藿香、银花、连翘、牛蒡子、六一散、杏仁、生薏米等,切忌纯用苦寒泻火而忘掉清利暑湿这一面。不然的话,发烧不退,迁延时日。
其次是湿温病,其特征是发烧有汗不退,头晕、胸闷、恶心、口渴但不想喝水,两脚怕冷疼痛,舌苔厚腻。预防此病首先应注意饮食卫生,有汗时不要马上入水游泳。治用芳香化湿,清利湿热,如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藿香正气丸也可服用。
秋燥,这是由于感受秋天燥气而成的。证见咽干唇燥,甚至裂口出血,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目赤,皮肤干燥。治用辛凉甘润,如桑叶、桑皮、杏仁、贝母、梨皮、豆豉、栀子。热盛加石膏,阴伤加沙参、麦冬。秋梨膏、养阴清肺膏也可服用。
俗话说:
“瓜果梨桃要少吃,免得秋季生疟痢。”痢疾也流行于秋季,中医有“无积不成痢”之说,所以治痢疾初起总以导滞消积为主,重点在清扫肠胃积滞,成药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香连丸、黄连素等。
总之,秋季渐凉,要少吃生冷,避免受寒,谚语说“白露身不露”,虽然天气有时燥热,如交了白露节就不要再光膀子、打赤膊了。另外,吃蟹时要用醋调姜末,避免吃蟹中毒。
白喉的预防方法
白喉是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的一种儿童传染病。传染源是患者及带菌者。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但也可见于成人。这种病人的咽喉部长有一层灰白假膜,所以叫做白喉。
白喉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分成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白喉等。但以咽白喉最多见,潜伏期1—7天,传染期通常在2周以内,很少超过4周,少数带菌者可排菌5个月以上。白喉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体温升到38、39摄氏度),恶心,不思饮食,头痛,嗓子红肿,声音粗糙、嘶哑,干咳,并很快在扁桃腺体上出现白斑,逐渐增大成白膜。两三天后出现中毒现象,如面色苍白、无神、手足冰凉等。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轻型病人初期易被作为呼吸道疾病而被忽视或误诊。重型、极重型者可有血压下降,并发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神经麻痹或中毒性肾病等,如救治不当,往往因为心脏受累而死亡。
疟疾的预防方法
疟疾,民间俗称为“打摆子”,是一种传播快、反复性大的常见寄生虫病。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量的增加,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迅速流行,又被人们称之为“开发病”。疟疾目前流行极为广泛,遍及全球。因此,人们在夏季秋应提高警惕,以防感染疟疾。
疟疾是经蚊虫传播的,传播疟疾的蚊虫为按蚊。人对人体疟原虫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同样都可以感染疟疾。由于人体感染不同的疟原虫,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数量不同,人体对疟原虫的耐受能力、抵抗能力强弱不同,人体出现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其临床类型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等4种。间日疟分布最广,遍及全国各疟区。疟疾发作的典型症状有发冷、高热、出汗三个阶段。反复发作者可引起消瘦、贫血、单纯疱疹、肝脾肿大等。疟疾中的恶性疟或脑型疟,常表现高热昏迷、惊厥、颈强直等凶险症状,病死率甚高。
疟疾的潜伏期一般是10—15天。发病高峰季节多数在夏秋季,即8—10月份。此时雨量多,地面积水面积大,温度适宜,按蚊大量繁殖,所以疟疾的传播机会增多。此外,如湿度、地形等自然因素也都会影响疟疾流行过程。住房和环境卫生,生活和医疗水平,人口流动和饥饿、疾病,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都可影响到疟疾的发生与流行。虽然按蚊自身也受温度的制约,在气温降到10℃时,按蚊处于滞育状态,疟疾流行即告休止,但在寒冬腊月,或者蚊虫还没有开始活动的早春季节,也可有疟疾发作,其中一部分病例是因为以前发病时治疗不彻底,血内或肝实质细胞内疟原虫没被全部消灭,旧病复发;另一部分系长潜伏期病人;偶尔也有输入感染疟原虫的血液而发病的。
患了疟疾,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予静脉输液。寒战时应注意保暖,高热头痛时可用冰敷等方法降温,必要时可给少量镇静退热剂,如阿斯匹林等缓解症状。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氯喹、奎宁、青霉素。但由于有些药物会出现副作用,故应用抗疟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预防疟疾的根本方法是灭蚊和防蚊虫叮咬,可结合各地的卫生运动灭蚊,降低蚊子密度。可使用蚊帐、蚊香、灭蚊剂等杀蚊,阻断人、蚊接触。此外,还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防止外源性传染源的输入;加强对输血人员的疟疾监测,防止输血感染。高疟区的人群在流行季节可以定期服抗疟药预防。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感冒、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