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2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1
讽刺利用他人的不幸获取利益的行为。
产生背景:中医对于人血入药在明代就已经逐步停止(之前虽然有用人血入药,但并非是杀人用人血馒头入药,人血馒头是迷信的产物)。
尤其是《本草纲目》刊行后,李时珍明确反对用人血或人体器官入药的观点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同,所以此后基本已经没有医生用人血入药,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不通医理的人或庸医迷信用人血治疗肺结核等疾病。
与其相关:
有恐怖小说恐怖音像(如红馒头、绿馒头)含有此类字眼。
鲁迅的文章《药》其中有对人血馒头主要的讲述,主要是为了表达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愚昧无知和封建迷信。
袁枚(清)《子不语》中“还我血”篇记载:“杨竟负约,又记人血蘸馒头可医瘵疾,遂如法取血。”瘵疾即为痨病,肺结核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1
讽刺利用他人的不幸获取利益的行为。
一般的现在网民所说的人血馒头,即是在有人死亡的新闻事件当中,以死亡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行炒作,流量分化并且激起巨大讨论的情况。
产生这种现代人血馒头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网民们往往简单的把它归结为无良媒体,为了谋取利益。这当然是一方面,而且是很大的一方面原因。但是在此之外也存在着一些其他因素。
观察一段时间以来的互联网形势,会发现在流量新闻的势力场上,有一类情况占据了很大的地位,那就是所谓“人血馒头”。
以我之见,这是一个既正确而又不正确的比喻。
说他不正确是因为他与原本的人选馒头有两点不同。
原有的人血馒头是愚昧的产物,治不了肺痨,但现在的炒作与流量却可以产生真正的利益。吃人血馒头的人并非在做无用功,至少在钱上是这样。
人血馒头本身是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是一定程度的新闻以及流量的讨论却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个比喻却又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它非常精准的反映了,在这种流量炒作过程当中,借助新闻事件牟取利益,把大众当作工具,形成对立局面的那种态度,以及对人生命的漠视,使得每一个话语当中都透露着非常的冷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2
人血馒头本意是用人血浸泡的馒头,现多用来讽刺利用他人的不幸获取利益的行为。
鲁迅百年前就提出了人血馒头的事情,而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血馒头,而是亿万人的人血馒头,过去是民众的的愚昧,而今确实很多公司为了利益。
不停地“人血馒头”老百姓,为了警醒我们自己,让我们重读鲁迅的这篇文章《药》,看看人血馒头是怎么产生的,对比今日“人血馒头”,会发现今日之人血馒头,犹有甚之。
鲁迅小说《药》自1919年5月发表以来,曾长期作为教材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工作者肖尹宪、吕绍连将小说《药》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初发表于1981年5月号《电影文学》。剧本分序幕、正戏、尾声三部分,对原著进行了充实加工。
198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药》摄制成故事片。导演吕绍连,摄影韩涵侠,陈*扮演夏瑜,梁音、陈奇、白穆分别扮演华老栓、夏四奶奶、夏三爷。电影《药》于1981年9月下旬起在全国放映,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电影界的一些争鸣。
同年年底,被日本“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电影特别展览”选为映出影片之一,吕绍连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日,受到日本电影界同行和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人血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