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公式|莲公净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6 05: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6 08:46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
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
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
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
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
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
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
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爱莲说
1. 在第一段中,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3.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
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4. ❽陶后鲜有闻❾中的❽陶❾指5. 谁?文中的❽鲜❾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❽鲜❾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6.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7. 这种君子应具备8. 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❽予独爱莲❾中的❽独❾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❾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
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❽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 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有。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 孤高自许、哗
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
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 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 正直不苟, 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
子是: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 又有庄重的仪态, 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❽世人甚爱牡丹❾,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❽予独爱莲❾的根本原
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陋室铭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❽名❾、
❽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❽惟吾德馨❾,而明❽陋室不陋❾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
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
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 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
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 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
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❽德馨❾。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❽何陋之有?❾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❽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❾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
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❽德馨❾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❽何陋之有?❾
13.❽仙❾和❽龙❾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❽陋❾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老王》
1. 用一句话概括:❽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❾。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
恩图报。
2.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
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
够,所以感到 “愧怍”。
3. 本文以兼用顺序和顺序来
组织材料,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5. 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
这样写?
为了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6. 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
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们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7. 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示例: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
8. 杨绛的散文从容、大气、睿智、幽默,以散淡之笔叙旧忆人,读来如品尝一杯清淡却又余
味无尽的好茶。试从文中举例并体味。
示例:作者在文中开篇即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非亲非故。接着,又转述老王的话,介绍了老王
的生平和目前的生活状况。作者用其所平和的语调、散淡的笔触,将自己与老王的交往娓
娓道来,似在回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字里行间饱含怀念之情。
《芦花荡》 1. 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
的场所。“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
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
窝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是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说明当时的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严密监视与封锁之中。 3.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
生存的姿态,代表着白洋淀人的意志和力量。“狠狠”一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抗日
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4.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5.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 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9.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10. 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 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
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背影》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一句点出事情的起因,把背影置于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3.“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作者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4. 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5. 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6. 文中详细地描写了父亲的穿戴,这有什么作用?
写穿戴可展示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同时可与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7.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十分精细地刻画了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的动作,细腻地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其中也蕴含了“我”的强烈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
1. 描写吃福橘,“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此处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把“长妈妈”的焦急、喜悦神态表现了出来。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
2.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4.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买《山海经》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 如何理解”仁厚的地母呵, 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在这里作者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的人们衷心的祝愿。这个深情的祝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同 时也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