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5 14: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1:36
,
不久前,一个宝妈哭着给我发微信说给1岁的孩子喂错药了。孩子发热了,她给孩子喂退热药的时候不小心把美林 滴剂(15毫升一瓶,俗称小美林,适用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当成了美林 悬浮液(100毫升一瓶,俗称大美林,适用于1-12岁的儿童) ,吃了4毫升。
大美林的用法
小美林的用法
小瓶的美林滴剂比大瓶的美林浓度高出一倍,这孩子1岁吃1.5ml滴剂就可以了,妈妈却给孩子吃了4ml,多吃了近2倍的剂量。妈妈发现的时候已经过去大半天了,药早被肠胃吸收了。
孩子现在是不发热了,体温却降到34度,精神也不好了。佩佩妈妈哭着问,怎么办?我劝她,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不必过于自责。
我告诉她:
第一、药物过量,所以体温不升,注意观察、注意保暖;
第二、药物过量会大量出汗,可能有脱水的风险,注意补充水分;
第三、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药物过量容易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凝血障碍等风险。
过了3天后,佩佩妈妈发微信来感谢我,孩子体温已经恢复正常了。千里难寻的是朋友,医生朋友多了路好走。特别对于焦虑的中国家长,如果能有个儿科医生朋友简直是嗨皮了。
不光家长,有时候医生用药也会犯错误,最常见的就是药物剂量搞错或数量开错了。
记得我住院医师的时候,当时病人特别多,儿科医生又少工作量却特别大。有次我收到一个投诉,一个家长说我药开多了,我看到病例一下明白了。原来有个药叫顺尔宁,治疗过敏性咳嗽的,家长说要配5mg的顺尔宁1盒。我不知道怎么弄的,在剂量上选择5mg的后,数量上又点了5。看来当医生和司机一样都不能疲劳驾驶,否则都容易出事情。
后来,我给患儿家解释道歉,还请他喝了瓶绿茶,再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不光临床医生,药房的药师也容易犯错误,比如发错药。经常有患儿重名的,或者有的药盒子包装非常相似,不小心就搞错。例如某地药剂师把异丙嗪每天3次,每次1粒,写成了每次7粒,结果悲剧了。
所以,有的患儿家长看完病,取完药,经常会找医生本人或看病例上的医嘱再核对一下,这样其实是个好事情,都不应该嫌烦。
前几天在丁香园上看到一个对话
其实从口腔到*都属于消化系统,退热栓口服其实问题不大,只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 社会 ,有些比较牛掰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很牛掰,对一些错误的处方或药品都会及时的拦截。像退热栓用法是塞*里,如果开成口服的话,信息系统立马识别并拦截。有了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保驾护航,这样就不容易发错药、打错针等事情发生,老百姓的满意度自然上去了。如果有的医院目前还有这种情况,说明还要需要改进的空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特别是男人更容易犯错误,犯错也是成长的重要因素。我们重要的是找到原因,尽量减少错误再发生,而不是一罚了之,一巴掌怕死。
此外,患儿家长们也要多长个心眼,给孩子吃药的时候多看几眼医生的病例上写的,例如:
该药怎么吃?
吃多久?
饭前还是饭后?
饭前还是饭后多久吃?
该要能否可以与其它药分开用?
吃多久过来复诊?
还要再看看药品说明书,特别是该药的适应症、适用年龄和剂量、药品包装盒上的保质期等。
如果给孩子用错了药怎么办? 本来上网查不到一分钟就解决的事,诸位在这里听我吹了好大一会牛B,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