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题的论据正反都可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6 11: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6:54
范仲淹自小便胸怀大志。从小就刻苦读书,长大后一心为民。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他仍不放弃自己的*意愿,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周恩来,以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诸葛亮, 此人为蜀国江山鞠躬尽瘁,一生颠沛流离,却毫无怨言。只为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兴复汉朝的辉煌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青年时代的*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从没有放松过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常通过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来砥砺自己艰苦奋斗的品格。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领袖*尚能“主动找苦吃”,我们又为什么不能“踏尽崎岖路”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实验他甚至负了重伤,但他却成功了。
宋代名将岳飞为了收复失地,驰骋沙场。他不畏奸臣谗言,不顾国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还念念不忘“直捣黄龙,救回‘二圣’,收复大好河山”。此“忧”可谓“先”,其“乐”却在“后”。
我国现代文坛上的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写出了许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国统区用手中笔与*反动派作斗争。解放后,他更加勤奋写作,尽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临终之前,将自己节省下来的25万元稿费上交国家,献出一颗赤胆红心。茅盾先生身体力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待“忧”与“乐”的态度,孰“先”孰“后”异常鲜明。
宋代的秦桧、明代的吴三桂、清代的李鸿章等等。他们*求荣,残害忠良,将祖国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民族的敌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