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贴标签——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配套效应37-4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6 13: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6:35
“配套效应”亦称作“狄德罗效应”,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里平衡。
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的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的,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其实,中国古代圣贤早就知晓这一道理,“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使用了象牙筷子,餐具虽然不会再用陶器,而要用美玉制作,当然也不会再是素菜,而会是象鼻,牛舌一类的肉食……“好马配好鞍”说的就是这个效应。
在教育中,配套效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可以带来不好的结果,这取决于老师为学生所贴的“标签”,有价值的标签可以促使我们为了与之配套而产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对我们成长有利的行为表现。
1.好的标签
如:给孩子贴上“小老师”的标签,孩子为了像个老师,就可能认真学习,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
如:一位班主任,对自己新组建的班级发表的例行讲话,都有这么一段:你们能够进我的班级,都是基础扎实、能力优秀或潜力巨大的成员。…都是品行良好、为人正派的学生。
老师给学生贴上一个优秀的标签,由此学生们形成的意识是,我是优秀的是有潜力的,我是个好学生,应该能够做好。(其实,这样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班级都适用。以前,有接过一个班级,他们大部分是本地人,从一年级开始就觉得自己进入了“关系班”,就开始洋洋得意,自认为高人一等,好像天生就比别人优秀,开始目中无人,随心所欲,并不会比别人更加努力,没有谦虚,老师也是非常地难管教。所以,我认为贴“优秀”的标签,倒不如贴上“努力”“上进”“德馨”等过程性的标签。)
2.慎用定义性标签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也要慎用一些类似的“意气用事”,教师一旦在批评中使用的太多定义性的话语,如“我这辈子没见过没脑子的学生”等,诸如此类的言语,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我肯定不行了”的信念,从而引发其将自己的行为与这样的不良信念相配套的不利倾向,甚至破坏的其本来其备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教师工作本身无疑都是非常不利的。
不良的标签,对班级,每个孩子都是不利的,他们会开始否定自己,破罐子破摔。有的班级很乱,老师就会生气地告诉他们“你们是年段最差的”,学生们就这么认为了,也总会挂在嘴上。
曾经,有一位老师,接手了一个乱糟糟的班级,她也很努力地改变他们的认知,撕掉他们“最差”的标签,积极地挖掘孩子们的优点,开展各种活动,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我。她也在努力地为孩子们争取荣誉,希望让孩子们看到“优秀”的光。
所以,一旦给孩子贴了不好的标签,是要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才能改观。
把握时机,慎重地给孩子贴标签,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