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3: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6:34
明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它的神路由石牌坊,大红门,牌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龙和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我国古代道教也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
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3座洞,又名“大宫门”。大红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面刻着“*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40千米的红色围墙。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神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本是为长陵而筑,但后来渐渐成为全陵区的主陵道。这条神道全长7000米,纵贯陵园的南北,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在神道*的是碑亭,碑亭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通,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碑石却是1435年才刻成的。在碑的北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详细地记录了明长陵、明永陵、明定陵、明思陵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处,后来都不存在了。
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也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辩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之人。因此狮子和獬豸都是象征守陵的卫士。
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又叫“龙凤门”。由4根石柱构成3座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3个门额枋上的*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来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