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历史文化内涵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2 13: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3:36
大名鼎鼎的“秦淮”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当看到这两个字,就仿佛走进了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古都,也更是被扑面而来的故都历史文化所感染。
秦淮之都乃由“秦淮河”而闻名,因为秦淮河是我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悠悠而滔滔,看尽了无数历代王朝的兴衰,亦送走了无数如歌如梦的岁月,它真的流成了一卷史诗。
唐朝诗人杜牧曾写有一首《泊秦淮》,诗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这首诗通过对秦淮河的夜景勾勒,不仅写出了秦淮之夕今不曾改变的迷人魅力,更是写出了腐朽王朝的落寞形象,以及作者内心的不尽愁郁之感。
此诗一出,“秦淮”更火,当然,杜牧的这首诗也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牧写秦淮,人人咏之赞之;而在清代,也有诗人专为秦淮“量身定做”,写下一首七言律诗;朝代不同,诗人不同,所写诗作之内容与韵味也各不相同。清朝诗人的这首诗也被评为佳作,诗味何如?请各位看官随诗巷一起来品读。
秦淮
清·左
客中无酒醉花朝,骑马闲行过板桥。
蝶影乱飞芳草路,歌声争送白门潮。
重寻旧院人何在,空对斜阳恨未消。
惟有春来堤上柳,年年烟雨换长条。
作者左墉是袁枚的一名弟子,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在众多青少年学子中如鹤立鸡群。
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写诗总是脉络混乱,有句无篇,然而左墉却将诗写出了风采,各方面皆能和优秀老手相媲美。我们这里分享的这首七律就是对他水平的有力见证。
这首诗写于芳菲如画的春天,而此时,作者正好做客他乡,所以在诗的首联中,作者就将自己的处境简单点出:客中无酒醉花朝,骑马闲行过板桥;独在异乡为异客,没有酒来陪伴自己醉卧花阴,所以作者便索性骑马而行,漫不经心间走过了板桥。
其实在这一联中,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去点明情感,但通过其中的语言组织,我们便能隐约感受到一份孤独落寞之意。比如“客中无酒”四个字就非常有渲染力度;还有“闲行”也是,看似轻松自在,实则体现出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清,乃为排遣清愁的一种方式。
在“闲行”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见闻?来看接下来的一联的描写:蝶影乱飞芳草路,歌声争送白门潮;蝴蝶在芳草掩映的小路上飞舞,而在不时传来的歌声里,白门前的潮水已经退落。很生动的两句景色临摹,作者从不同角度来突出动感,前者主视觉,后者主听觉,二者相互融合、相互烘托,体现出来的是优美画面之下的一种略带寂寥的氛围与情感。
寂寥何来?从“歌声”“白门朝”而来。此处的“白门”直接切到题目,以其特有的厚重文化底蕴,把一位深厚予以表达。白门,乃指南京,而南京则以秦淮而闻名,此处又特加以“潮”来准确框定,所以,“秦淮”之题目就被作者以这样的方式点出来。
一路写下来,到了颈联中,作者笔锋忽转,从人物角度做出刻画:重寻旧院人何在,空对斜阳恨未消;如今的院落里,已经看不到当日的人,对着那天边的斜阳,作者心头的恨意久久不能消去。前两联是对景色的裁剪,而在这里,除了裁剪景色,已经很鲜明地融入了情感,作者也是有意将情感浓郁化、饱满化,在不中断脉络的基础上,拉开了与前两联之间的内容空间。
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对满眼斜阳,真个愁也悠悠,恨也悠悠;读颈联,我们可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心境,他的孤独与幽怨全在两行文字中。
那么他为什么孤独?因为他身在异乡,他为什么有恨?大概是他仕途不顺而对“人生”所发出的无限感慨。而且在此处,作者明显有“借古吊今”之意,借特殊的“秦淮”来将矛头指向自己所处的社会。这些都是作者“恨”的缘由,细细品味,尤觉深刻。
“惟有春来堤上柳,年年烟雨换长条。”;颈联写“人非”,这里作者把镜头给了秦淮处的杨柳,借杨柳来衬托“物是人非”的情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处写杨柳就是表达这样的蕴意。纵然人事不再,然而秦淮处的杨柳依然跟往日一样,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经过蒙蒙烟雨之润,枝枝绿意便洇满长堤。
尾联中的这二句不仅画面感强烈,情感色彩也极其强烈。杨柳之愁,古来有具有;作者对杨柳的着笔描写,很好地转嫁了情感,把历史兴衰下的沉郁、人生漂泊中的酸涩全体现出来,起到了升华主题、延伸韵味的作用,属于颇为见心的好句。
满目夕阳催客绪,一堤烟柳怨春风;各位看官,清代左墉的这首七律,是否能赢得你的好评?欢迎留下足迹,欢迎畅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