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8:03
专书(独著)
1、《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国共合作与国民*》(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修订增补本,华文出版社2010年。
5、《*与反*: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繁体修订版,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1年。
专书(合著、主编)
1、《二十世纪中国*的再阐释》(《新史学》第七卷),主编,中华书局2013年
2、《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香港中和出版公司繁体版2012年,与汪朝光、金以林合著
3、《中国考试通史》(*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编
4、《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合著
5、《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主编
6、《中国*大事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副主编 本书副题是“1924-1949年中国*的组织形态”,其命题包括:
命题之一:“*和*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国共两党原来都是师法的苏共模式,但前者师承组织形式,排斥意识形态,结果只学到半套功夫,是“弱势*政党”,所以与全盘俄化的*对局,自然败北。
命题之二:党政双重衙门的成本。由帝治到党治、由王朝*向党国*的嬗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变局”,党政两套*双轨并行,其结果意味着组织成本扩大一倍,机构高度膨胀,掣肘急剧增加,加之基层的党部运作呈虚拟状态,党政互不统属,最终削弱了党治的基础。
命题之三:*究竟代表谁?二十年代,*改组派头目陈公博挑起一场激烈争论,焦点是*代表谁的利益?一派主张代表一切被压迫的“*民众”,一派则认为代表全民,后者代表了党内主流意见。然而这种全民利益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政党都不可能真正代表超阶级的全民利益,其结果是两不讨好。 该书是《中国近代通史》的第七卷,在吸收近年来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对一些长久以来认为是“已成定论”甚至被认为是“常识性”的问题,加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有独到创见的研究性专著。
书中指出:1924-1927年间的国共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因为相互合作,两党力量在短短的4年间都得到迅猛发展,国民*的洪流由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又因为相互竞争,两党一直或明或暗有所斗争,直至最终武力相向。两党均“以俄为师”,其组织形态和*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1920年代国共两党的党员构成和社会基础,其实并无太大差异。两党党员大致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其主体均是五四知识青年。
书中还指出: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1925年后,加入*的*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青年转入*党。国共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亦即由初期*党员加入*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党员加入*者渐少,而*青年转入*者日多。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对*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组织严密与*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人感到*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容共”,将转化为*党“容国”。*人对*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