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古代曾国到底在哪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5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5:37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地位和楚王在*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5:37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地位和楚王在*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5:37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地位和楚王在*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5:38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地位和楚王在*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5:37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地位和楚王在*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Linux系统安装FTP服务器 Linux系统的网络文件共享 建筑的七盏明灯的内容简介 面向对象设计七大原则 简单说 交互设计七大定律 交互设计的“根”——七大定律 交互设计原则和理论2——七大定律 七大设计原则 附近的加油站有哪些 附近的加油站有哪些地方 写给老师的一首诗,要原创。先回答先采纳。 为老师写一首诗(急) 毕业写给老师的诗 求一首给老师的现代诗和一首古诗 献给老师的诗。 写给老师的一首诗 写给老师的诗歌 教师节写给老师的诗歌?要短要短! 给老师写一首诗 给老师的一首诗 写给老师的一首诗(要简短) 给老师写的一首诗啊!快点,急~ 写给老师的诗句或名言 写一首给老师的诗 关于感恩老师的诗句 快要小学毕业了,给老师写一首诗,要表达对同学、老师的留念 为老师写一首诗! 女性阴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最深有多深? 女性阴道大约有多长多宽 女人阴道一般多长 古代曾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曾国的介绍 为什么在曾侯乙去世之后,曾国就离奇灭亡了呢? 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但史籍无"曾国"的记载,究竟怎么回事呢? 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但史籍无"曾国"的记载,怎么回事呢? 春秋战国时的随国和曾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国家 曾国的曾国之谜 曾国的位置? 为何史籍上从未提及过曾国,而曾国却是西周早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 战国时期,有叫曾国的国家吗?? 曾国的汉东曾国 西周早期的古曾国后来为何又称随国 曾国pan还是fan? 曾国的国君列表 简述曾国,楚国,和隋国的关系? 曾国的曾读什么音 kmsauto net怎么激活office2016 kmsautonet激活步骤office2010 KMSAuto Pro Net2015怎么用 kmsauto net 2015 v1.4.6怎样激活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