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5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0:35
“打工人”“读书人”“共享单车人”这些词语,那会各种视频博主也拍一些自嘲的段子,某网站关于“打工人”的讨论参与人数居然有5万人,阅读数量更是达到了6000多万。
给自己的第一感觉是不是当初“996社畜”进化而来的新词汇,按照以前的话来说,在格子间996加班的人叫做“社畜”,那些在独角兽大厂公司上班的叫做“大厂人”,随之而来的“打工人”可能是对于前者的总结,而且名字听上去更加体面。
因为打工这个层面覆盖的群体更多,网上就有一番打工人报团取暖,相互鼓励,相互依偎的现象,大家既在相互诉说着工作和生活的苦,也在用各种各样的心里话鼓舞彼此,以前这些人叫自己社畜,叫自己互联网人,这群人乃至更多的人都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打工人。”
为什么叫打工人,其实就是一种自嘲罢了,但是这个自嘲的背后,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从社畜,互联网人的代号进化到打工人,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个被各种贩卖和灌输焦虑的时代下,或许“打工人”这个称号,是在经历了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之后,最体面的一种妥协和自嘲吧,这个称号既没有“社畜”让人感觉一眼就活在生活底层,也没有互联网人这个名字针对性那么强,打工人范围很大,同时伤害也更小。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稍不努力就会被无情淘汰的时代。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向前发展,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我们的生活在越来越好,但是这又是最坏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不敢放慢脚步,我们必须时刻去努力提升自己,再加上各种白手起家,一夜暴富,年纪轻轻存款百万的例子,充斥和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本来我们以为一步一步来脚踏实地为时未晚,看了这些觉得其实我们早就被别人甩了一条街,于是我们开始焦虑起来。
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来了之后,不仅仅是自己,我们会明显的发现我们身边的人也慢慢焦虑起来了,虽然表面看上去还好,但是从言行中也能看出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万名职场人中,越年轻的人心中的焦虑越明显,90后占比54%,80后占比50%,前段时间不是讲90后提前有了中年危机,其实并不是说说而已,刚出学校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着买房买车,职业生涯起点低的焦虑,35岁以后的中年职场人则面临着职业升迁遇到瓶颈,升职加薪困难,核心竞争力降低,年龄恐惧,对生活和职场开始心有余力不足的无奈,这是他们的焦虑。
看到了一位23岁的博主晒出了自己的存款余额135万,在最美好的年纪,实现了很多人的一辈子的财富积累,很多人羡慕的同时,焦虑感一下子就来了,人家23岁的时候的存款百万,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月薪5000存不下一分钱来,有时候还得靠借钱生活。
本来是可以靠着自己的一步步努力,脚踏实地慢慢去实现的自己的生活工作目标的,就是有这么一些贩卖焦虑的视频,让大家都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一下子打乱了本身对于自己有规划的那些年轻人们,那些想靠自己努力实现梦想的年轻人,让他们去怀疑努力的意义,焦虑带来的结果就是自我怀疑。
当然除了这些不必要的焦虑,除了这些有人刻意强加给我们的焦虑,在这个残酷的社会竞争之下,能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大学室友毕业之后选择了去北京工作,刚开始毕业一两年那会儿,干劲十足,对工作也很有热情的,辛辛苦苦第三年老板给自己加了几百块钱的工资,但是得知同岗位部门同事工资比自己高1000元的时候,他气不过老板对自己的待遇,一气之下跟公司提出了辞职。
一时辞职一时爽,但是时间久了最大的就是焦虑,本身全身上下的就只有1万多,房租2500元,车保养500元,生活费每个月3000块,一想到这些支出,对于没有收入的他来说,他撑不过3个月,于是在辞职后的一个月,室友开始疯狂海投简历,只进不出实在是让自己太焦虑。
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公司都减缩了招聘的口子,不是工资太低就是暂时不需要人,工作地点不合适,面试被刷,各种各样的不顺,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都用来找工作了。
对于在北京生活的他来说,一个月没找到工作的焦虑和压力,一度让他无法自拔,甚至还去看了心理医生。
很多人以为裸辞很爽,但是可能只有辞职的那一刻你是快乐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焦虑和压力,年轻是可以你有挥霍的资本,但是也并不代表生活对于你是没有任何压力的,你有裸辞的资本,但是生活也不会对你手下留情。
很多时候,房租很可能就是让你选择回老家发展,压垮你的最后一颗稻草。
996和007在现在看来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甚至已经成为了很多公司的潜规则,对于大城市工作的上班族来说,996更是一种标配和“福报”。
对于那些大厂的互联网人来说,熬夜加班,早就成为了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晚上11点下班是常态,公司有加班到11点以后的免费班车送回家,同样也就会有凌晨让你突然去加班的,在那里的人就是拿现在的身体健康来换钱,这是在赚自己养老的钱。
当90后年轻群体进入职场的时候,他们更加主张生活的品质和意义,他们不像80后一样,什么都是钱放第一位,他们讨厌加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老板没给自己加班费,而是长时间的熬夜加班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他们发现即使努力加班赚来的还不够自己去医院看病的钱,于是就有了枸杞泡保温杯的生活,用养生来代替拼命。
但是一方面是身体健康,一方面是收入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要做二选一的选择让很多年年轻人开始焦虑,他们既不想自己失去身体健康这个资本,但是同时也不想自己的收入永远都在自己水平线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个线性的增长。
90后年轻人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不只是在意收入等物质方面的条件,也更为注重生活的体验、意义,当付出和实现自我价值需求不对等时,就很可能会感到焦虑。
当然,能带给我们焦虑的远远不止这些,《三十而已》电视剧引发一系列的有关女性职场的话题,三十岁以后的职场女性到底应该活成什么样子?
走入中年之后的职场女性的焦虑,也同样值得我们去重视。面试的时候要求三年之内不能有要孩子的打算;35以上就会被调离去公司的边缘岗位;备孕要提前和公司打招呼,第二天就通知被公司裁员;在京东的一次高管饭桌上,刘强东发现一位女高管怀孕了为什么不休息,这位女高管的回答是:“我怕影响工作,所以想挺过来。”
接着刘强东的回答是:“你这体质,我倒希望你去多请假,没关系。”“说实在的,你们休假也给兄弟们一点机会”“有时候,不要认为自己一天不在了,整个部门就散了,不会的”。
短短的几句回答,透露出了巨大的信息量,为什么这位女高管怀孕了也不敢休息,背后是被害怕被替代的焦虑啊,即使是集团副总裁这样的职位,作为一位怀孕的女高管,带孕上班背后的焦虑和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刘强东的“给下面的兄弟多一点机会”更是加剧了这位女高管的危机感,不敢离开自己的岗位一步。
你看,无论是基层岗位还是集团高管,职场女性的焦虑不仅来自于年龄,职业本身,很多时候焦虑来自于职场的潜规则,是那些看似是大家公认的规则,但是仔细想想,对于女性而言,就是一种职场和就业歧视。
所以,《三十而已》中把握好家庭和事业的顾佳,在走入人生30岁的时候,既能做好全职主妇,也能在丈夫的事业上出谋划策这样的形象,一下子走进了大家的内心,因为对于多数职场女性来说,焦虑的无非就是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尤其是走入30岁以上的年龄段,既不用焦虑职场上因为高龄和生育被淘汰的问题,也不用担心自己在家里没有地位,依旧拥有赚钱的能力,俗话说,家里谁赚钱,谁的分量和话语权就越大。
从刚开始的社畜,互联网人,到现在的“打工人”,开始慢慢从一类人,转变为一群人,虽然名词在变,但是不变的是词语背后的人,看上去是对生活的一种妥协,是对于人群和阶层的自我划分,但是在自己看来,虽有这样的成分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的清晰认知,是在这个充满社会焦虑中的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他们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他们明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但是他们从不急功近利,他们也不一蹴而就。
打工人背后代表的是一群努力且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打工人这个词针对性没那么强,反而概括了所有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在这个压力巨大的社会之下,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打工人也是在被生活无情打击数次之后,继续爬起来,努力前行不向生活低头,是一种巨大压力的社会环境下最体面的自嘲了。
加油,打工人,生活很难,但是我们依旧在负重前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0:35
认同此观点。因为外界的繁荣让人眼花缭乱,容易被*变的虚荣,自嘲能让自己回归本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0:36
我认为很对,如果不够努力,终归要被现实打败,终归要碌碌无为得站在压力得顶端。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0:36
我觉得是的,这就是打工人的辛酸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