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9:06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其惨烈程度至今想起来仍旧不寒而栗,这其中最为惨烈的又数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和红场阅兵至今说起来都让苏联人热血沸腾,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匹夫有责,只有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们,才能保卫国家,将失去的土地再夺回来,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热爱的土地。
实际上早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前,德国和苏联之间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然德国也好,苏联也好,都没有真的将这个条约放在心里,都将其当作一个争取时间的缓冲带。德国不希望在它发动战争的时候遭到夹击,而苏联则还没有做好与德国开展的军事准备。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曾实行大清洗运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苏联的军事体系,损失了很多有用之才,更没有那么多的训练有素的将士,于是苏联希望又充足的时间来为将来的大战做准备,所以这个条约对于苏德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显然,希特勒并没有给苏联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做准备,实际上,在二战开始的第二年,希特勒就已经开始为进攻苏联做准备,1940年的腊月,针对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被希特勒批准。
根据这个进攻计划,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会在第二年也就是1941年的五月对苏联发动军事进攻,当时设定的战争时长为五个月,即在冬天正式来临之前将苏联拿下来。但真正实行的时候又有改变,因为别的战争的拖累,针对苏联的战争一直到了六月底来开始,而攻下苏联来的时间被缩减到了三个月。
当时的希特勒对于三个月攻下苏联这件事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德国的军备情况其实就摆在那里,苏联在当时并不强悍,军事相对落后,并且军队的各种建制都不完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建设起来,所以希特勒对于这场战争很有信心,况且德国在欧洲战场上鲜有败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希特勒的底气。
但即便如此,在真正进攻苏联的时候,希特勒还是组织了550万人的军队,力图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将苏联拿下,因为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属于远距离作战,这就决定了后勤补给不会那么到位,所以希特勒一开始要打的就是短时战,三个月之内一定要拿下苏联。
苏德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那就是苏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个胜利也影响了整个的二战。那么苏联又是如何做到胜利的呢?
其实在德国开始进攻的时候,苏联组织起来的军队只不过才290万,差不多是德国这边的一半,再加上苏联的军事能力并不如德国,这看起来似乎就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战争的最开始也的确如此,德国迅速占领了苏联的大面积土地,并开始围攻莫斯科,莫斯科之战成为苏德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历史上的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一个有血性的国家一旦遭遇这样的灭国战,最开始可能会节节败退,但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人们就会团结起来,共同迎击敌人,这个时候战争的局势往往会发生改变,比如当年齐国匡章的灭燕之战以及后来的燕国乐毅灭齐之战。
苏联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眼看德国占领了苏联的大面积国土,眼看苏联人就要无家可归,爱国热情在这个时候空前高涨,而斯大林也已经开始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保卫苏联。
在这场大战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平民加入到战争中去,甚至囚徒也没组织成军队到战场上去,还有女人。所以这个时候德军突然懵了,因为苏联的士兵明明伤亡惨重,人数理应越来越少,但偏偏苏联这边的士兵却越来越多,怎么打也打不完。
希特勒自然也有调兵,但是人数上根本不可能和苏联相比,要知道苏联国内的人口远远大于德国的人口,就人数上来说,德国是必败无疑的,而且德军是远距离作战,对后勤补给的需要非常的大,苏联自然也知道这个事情,针对这一点,斯大林也做了部署。
在德国一步步侵入苏联国土的时候,斯大林下令在撤退的时候绝不能给德国留下后勤物资,能带走的必须带走,带不走的就毁掉,决不能给德国提供任何的后勤支持,而且斯大林还召集平民组成一支支队伍破坏德国的后勤补给。
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苏联人保家卫国的信念又是那样强烈,加上苏联百姓源源不断的加入战争中去,让希特勒的进攻举步维艰,原定的三个月计划已经成为不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苏联的冬天。
那个冬天,对于没有充足后勤补给的德军来说格外冷,很多士兵被冻死,作战的积极性也遭到了打击。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苏联胜利的第一步,之后还有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等,苏联一步步取得胜利并开始收复失地,紧接着开始*,将柏林攻下,希特勒自杀。
希特勒原本想三个月灭点苏联,却没想到苏德战争持续了近四年,而结果更是出乎他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