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30 14: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3:14
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才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学得轻松而有成效。然而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每次接手新班级时,第一堂语文课不直接进入新课文,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这个教导,我举例告诉学生: 良好的语文素质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条件,对其它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思维,而语言是思维的唯一桥梁。交际也好,成果展示(一般是以论文形式)也好,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功底。所以每个人必须学会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生存。而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读书,面对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空间,如何多快好省地搜集、掌握适合每个人发展的信息,这首先要借助于语文的听、读能力。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是理解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和应用的工具。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找到立足点,必须要靠口才来自我推销,与人建立合作的关系。社会交往是适应生存的基本手段。需要是兴趣的基础,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便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讲读新课之前,教师很有必要设计导语,一方面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导语,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之饶有兴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教学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敲好开课的这第一锤。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古语云:“无趣无所谓学”。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在这个“情境”中,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兴趣深化,并产生较高的动力效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借助媒体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教师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教学空间,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三、授课艺术,注重引导启发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讲授语言艺术和组织教学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把教学语言锤炼得准确、简洁、充满理趣。
四、做好学习评价,增进学习兴趣。学生在通过艰苦的学习劳动之后,总想早一点知道其学习结果如何,还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提问,当场给予小评;作业送来后,及时予以批改;考试后,对试卷尽快地作出分析。同时,还要利用墙报,作业展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作公开评价。另外,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个性偏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不应严厉批评。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对教师评分持正确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要避免单纯分数观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教师还应该将评价向家长通气,把学生微小的进步直至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时通报家长,发挥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促进和教育作用。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把语文学习变为生存、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超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