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间的牛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30 03: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14:28
这是《明史》作者张廷玉评价开创了弘治中兴的明孝宗。
孝宗的弘治中兴历经十几年,没能在继承者武宗身上继续延续,明武宗注重个人享乐,任用太监刘瑾滥权,幸得朝中仍有干实事的名臣才使得明朝不至于危亡,然而明朝的衰弱也始于正德、嘉靖两朝。
明武宗在位十六年,期间有刘瑾为首的宦官八人,作恶多端,同时把持内阁的是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这样的名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也在正德年间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
李东阳即是正德年间的首辅同时也是首辅弘治年间的首辅,既是宰辅又是一代文宗。
有明一代既是宰辅又是文坛领袖的唯两人——杨士奇和李东阳。
李东阳善于谋略,如果说徐阶铲除了嘉靖年间的大权臣严嵩,那李东阳则是诛刘瑾背后的功臣。
一开始明武宗特别宠信太监刘瑾,并让刘瑾入司礼,李东阳与同为内阁的刘健、谢迁一同辞职,唯李东阳留了下来,原因是之前三人想要诛刘瑾,刘健和谢迁言词甚为严厉,只有李东阳没说话,这使得刘瑾对李放下了戒心。
刘瑾对李东阳还是客气的,李东阳总是在补救刘瑾的暴虐,这期间挽救了不少人,这包括后来除掉刘瑾的杨一清。
李东阳善谋,也善于保全自己,在时机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不轻易意气用事,在除掉刘瑾上,懂得忍耐,以等待时机。最后联合杨一清除掉了正德年间的大奸臣刘瑾。
李东阳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明史》评杨廷和:
杨廷和性格沉静,办事严谨,考虑周全,在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会典》时,杨廷和每次对内容有所草拟,副总裁官丘濬不能更改一字,可见杨廷和的才华。
刘瑾滥权时,杨廷和和李东阳只能从中委曲求全,稍作补救。
杨廷和是皇帝的老师,刘瑾即使想陷害他老人家最终都没法得逞。
李东阳致仕首辅后,杨廷和接任首辅。当杨廷和执政时,明武宗长期在外游玩,不理朝政,杨廷和随把持朝政,处理得十分注意镇静、沉稳,为朝野上下所佩服。
在武宗去世后,用计除去即将叛乱的江彬,迎来明嘉靖帝。
李东阳曾评价:
这里的文翰就是杨廷和,可以说正德年间的明武宗虽好玩,任用太监滥权,然而始终以李东阳和杨廷和为首辅管理朝政,也因此没有产生危机,然明的衰弱也孕育于正德年间。
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就是被杨一清铲除的。
杨一清年少时能诗文,十四岁以神童被荐为翰林秀才。
弘治十五被刘大夏举荐为陕西马政,从此改变了杨一清的仕途,可以说刘大夏慧眼识珠,之后杨一清友被提升为总制三镇军务(陕甘总督)。总制三镇军务的职务也为他后来铲除刘瑾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多年后刘瑾以一个不懂军事,只知道滥权的太监的见识试图改革边境军务,结果引起边境病变,也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在平定了安化王寘鐇反,铲除刘瑾后,杨一清也逐步进入内阁,明嘉靖时为首辅。
杨一清善权变,尤其懂得边疆军事。其才华可以与唐朝的盛世名相姚崇相比。
王文成公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为明朝第一猛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是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圣人,同时也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明代学术皆尊崇程、朱理学,朱子提倡“格物致知”,对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然而,王阳明继承宋陆九渊的心学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理”,“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明代心学并不只有王阳明,在王阳明之前是陈献章,而至湛若水完善。
湛若水主张把主观精神与客观物体统一在一起,即“心性非二”,“理气合一”。
王阳明进一步的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至此心学集大成于王。
知行合一,强调知,更强调行,知道了也就是实践了,此所谓实践出真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真知在于实践。
王阳明是弘治十二年进士,在正德元年因得罪宦官刘瑾儿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在贵州期间王守仁认识到:
有了那场著名的“龙场悟道”。
《明史》中张廷玉提到,王阳明作为书生“积年逋寇,平定孽藩”,在终明一代,文臣用兵,没有能像王阳明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