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8 12:4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34
描写的都是他的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所见所触,都是他所看到的世界规律与恶性循环。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可分为吸收性内向或发泄式内向,他只以抒发自己拥堵的心房为目的,完全不理会别人的所说所嘲。他也是一个矛盾的人,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去索求别人的玩具(绿蒂),但他明明已经知道他得不到绿蒂,即使得到也会觉得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会有始乱终弃的一天。他属于纨绔子弟,从小养成了小气或小题大做的习惯。他对生命的感触或生存的规律掌握的恰到好处,但是对佣人的使唤却以为是本就该有的,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么的矛盾与自私,他没有自惭形秽,不会将心比心的设想自己与世人的心态变化,他只为自己得不到的或者自以为是对的感到受伤无助……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只因他不了解女人,恰恰女性的本性的自私、贪婪和软弱害了他,他只看到了人的一面,但是他不知道人是多面性的……他像是借题发挥,干出了愚蠢的决定。所以他是个失败的人,连死都不知道为谁而死。在我看来他害怕接受新的东西,害怕面对日渐临近的被淘汰。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34
心理小说产生于18世纪的感伤文学。感伤文学崇尚感情,把艺术的力量诉诸感情。它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说《感伤旅行》(1768)。《感伤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说《项狄传》(1765)以描写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与感情为主,充满颠倒时序、没有逻辑的联想,使文学开始具有新的内容,描写人物的复杂印象和情感。英国作家理查生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写人物的感情和行为动机,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欧文学。其描写心理活动的代表小说是《帕米拉》(1741)和《克莱丽莎》(1748)。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1761)和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都受到感伤文学的影响,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描写爱情心理为主。